第227章 (大章)目光短浅眼界窄看不清(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227章 (大章)目光短浅眼界窄看不清

    霍海坐下来后,就看到他们开始走正常流程议事。

    因为这些流程的缘故,霍海也对如今的长安有了长足的了解。

    说起来,新商改至今,等于实际上有一大半的时间霍海都不在长安。

    关键是这一次一离开就是三年,而这一段时间又是长安发展的最疯狂的时间,所以如今长安已经完全变了模样。

    首先就是人口。

    项绪修建安洛铁路,工人数量远超过当初的想像。

    一开始以为有五十万工人,半年就能勉强通车,最多八个月,就能把所有的事情全部完善。

    但,那是单程铁路。

    项绪修建了双轨并行,并且在沿途所有煤区货运段全是三轨道。

    在站点,都是双站台四轨道。

    这个工程量比一开始计划的大很多。

    其次,意想不到的是,一路上,修建铁路的工人,大量都在修建了五六个最多不到一年后,就离开了铁路,前往长安!

    因为修建铁路本身,并不是长期维序的工作,所以,一旦工人得知长安那边能找到差不多类似的工作,就算待遇稍微低一点,也无法阻挡他们去长安!

    于是,整个铁路在修建期间,就一直在向洛阳段抽人,往长安送人。

    而洛阳来的人当然不全是洛阳人,洛阳根本没那麽多人,而且大量在洛阳有资产的人也走不掉。

    再说铁路通车后,洛阳即将迎来大发展,本地人有恃无恐。

    而人,都是河对岸过来的。

    这点人口,对于河对岸来说,几乎不算什麽,但是如果这些人口都集中在长安这一个地方,那就夸张了。

    短短一年时间,长安人口从大约一百二十万,膨胀到了二百二十万!

    这是在工业革命时期的英伦没有发生过的。

    当然了,他倒是想,他举国也没有那麽多人口可以抽调。

    而这一百万劳工进入长安,固然让长安的活力开始爆炸性增长,并且带来了各地文化,长安的流行风向各种文化各种艺术,技术,技艺开始疯狂的融合,爆发。

    但,也迎来了一个巨大的问题。

    那就是,长安的男女比例,从五比五,飙升到了七十五比二十五。

    实际上长安本来应该是男子比女子多得多的,历年过来逃荒的人中,大量都是男性身强体壮,才能坚持到长安。

    但是,随着前期的战争,还有豪族迁徙带来的海量女性,才维持着五比五的比例。

    当然,并不是每个男人都有老婆。

    事实上大部分奴隶根本是不能结婚的。

    而这个五比五的比例被破坏后,就导致长安满城光棍了。

    不过没关系。

    因为火车通车了。

    随着火车通车,黄河下游前往长安的难度爆降。

    看多了报纸之后,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

    长安有很多男人,长安的男人,月入平均在三千以上!

    这对其他各地的来说吸引力太强了。

    很多地方的男的拥有资产,没办法不管不顾去长安。

    但是女的就不同了。

    加上这个人口比例失衡,大汉朝廷有意无意的引导,各地就有大量的女性来到了长安。

    短短八个月时间,长安的人口膨胀到了三百万,并且还在膨胀之中。

    如果不是因为安洛铁路通车,这两年时间多出一百八十万人口,足够把任何城市撑爆了诶。

    但在现在的长安,这意味着两年时间,长安的市场扩大了两倍!

    其实不止,两年前也不是每个长安人都有工作,很多人虽然住在长安,但其实属于农户,自给自足。

    而随着长安疯狂的扩张,住在城内的人已经失去了种田的可能性,没钱了就只能找工作。

    所以,如今长安已经真正的城市化,并且巨型化。

    如今的整个万年县完成了改造,城南修建起了超大片的建筑物,都是霍海和刘彻的产业。

    这些房子还是按照老规矩运作。

    不同的就是,这些房子不再是一套房子有一个一亩的院子。

    而是两百平的房子,有一个一百平的后院,一个小小的前院街荫。

    甚至,已经开始出现了钢筋混凝土楼房,二层小楼三层小楼什麽的出现。

    这南城的居住环境比起新城密度大了五六倍。

    才吃下了这些人口。

    霍海一边听,却没觉得奇怪。

    这的确不奇怪,这甚至是一开始就算好的。

    刘彻早就预想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在那个时候启动了城南的修建。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新商改在全国普遍推开才不得不进行了。

    原因也简单,但凡什麽地方遭灾,以前的人是没有方向的,能往哪儿逃就往哪儿逃。

    但以后,是个人都知道往长安去。

    长此以往,长安以后人口得多少?

    所以,首先让各地都慢慢的发展起来,没有人饿肚子,就算有灾害,也没人会饿肚子,是第一步要做的。

    否则生物是会自己找出路的。

    霍海继续听议会议题,才发现现在议会权力其实还可以。

    目前长安已经实行了商税制度。

    各种行业的税收不一样,一般刘彻的企业担任着交重税的任务,并且以交的多为荣耀。

    所以目前长安一年的赋税,已经突破两千亿大钱了。

    目前长安大部分行业的利润都是非常高的,虽然给工人的工资本来就已经超高了,但是利润更高,几乎每个月拿三千大钱一年加奖励差不多四万大钱的工人,一年能给自家公司带来二十四万左右的收益。

    而这个收益中收税的比例超过百分之十。

    差不多每个工人给长安提供了每月七千左右的赋税收益。

    这个两千亿大钱的赋税,可以不用做盈利,而是纯开支。

    要知道,目前大汉朝廷,实际上的官方支出,是十四亿大钱左右,而朝廷手里有两千亿的税!

    这个议题一出来,黄吉就开口了:「我认为,这个钱,应该拿来修建市政设施,比如修建水塔,扩大昆明湖。这样就能降低用水价格,刺激工业继续发展,让税收更多。」

    目前长安自来水公司的人也在现场,这个以前是通用暖气的管理,现在成为自来水公司总经理的议员:「我认为自来水应该涨价。」

    「我们要修建更多的自来水设施,甚至未来让每家每户家里面都通水,这必须要大量的金钱,这个钱让居民自己出,那麽实际上出不了多少,可如果这个钱让长安出,那一定会拖垮财政的。」

    双方几乎持有相反的看法。

    实际上,对于现在修几个水塔来说,花不了多少钱。

    但问题是,两千亿不是全都由议会掌握。

    这两千亿,各个部还有丞相府还有皇宫,各自要抽调,而且这些都是后抽调的,首先这钱就是大将军骠骑将军先抽,抽完再给这几个部门抽的。

    如今将士们有很多花钱的地方,不比当年了,所以抽调的钱不少。

    然后朝廷还要留一部分预算,在朝会使用而不是议会使用。

    所以,议会实际上能用的只有百分之十左右,也就是两百亿。

    这样一来钱就少很多了。

    但是两百亿也足够建立一家几十万人的大公司了,就算是霍海要抽调两百亿,也不是很轻松的,所以这笔钱还是很大的。

    但现场的人都知道,时代日新月异,随时都可能冒出大量的需要花钱的地方。

    所以,寸土必争。

    两方就水利公司的问题,就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然后是卫生,有人提出应该立刻强化下水系统污水系统。

    幸好霍海当时在长安留了一条沟做绿化,现在可以用上了,填埋污水主管道。

    但依旧不够,城南的话,还要挖污水管道,这些管道要和地面的饮用水分开走。

    目前因为没有用水管送自来水,所以饮用水走的河道。

    所以如果不投给自来水公司,这钱就得投给污水公司。

    大家这才发现,一开始的争论白争了,这就不是一个单独的问题。

    实际上,这种会,应该先把朝会的公共预算公布一遍,然后再让大家讨论,才可能靠谱。

    但为什麽没有公布呢?

    是因为大家要观察,观察朝会和议会的区别。

    在场所有官员都没有透露之前朝会对这个钱的预算方案,只是听所有的议员讨论。

    大家也想知道,究竟会有多大的不同。

    但是万万没想到,不同居然如此之大。

    这二百亿的用处,讨论范围非常广。

    长安的自来水,下水,公路系统,运河系统,对于即将到来的新人口的房屋建设的支持。

    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所有的讨论,都离不开一个中心。

    长安。

    这是霍海一手缔造的奇迹,也是束缚新商改的最大壁障。

    讨论到最后,大家想要听听霍海的意见。

    其他上议员都没有开口,一直到黄吉:「武侯大人,您怎麽看?」

    议会是霍海一手建立的,大家都把霍海当财神,都想聆听霍海的指点。

    霍海:「你们讨论的很好,比我想像中的好,你们的很多意见,甚至比官员们做出的规划还好,毕竟很多官员对于实地并不了解,而你们却经常接触这些地方。」

    听到霍海的认可,所有人都很骄傲。

    这种感觉,就好像一群本来不被认可的人,现在上了台面,又做出了成就,那种被人瞩目和仰视的感觉。

    仰视的不是财产累积的高度,而是声誉的高度。

    霍海:「但,渺小的眼前利益,遮蔽了你们的双眼。」

    「用《成语大全》上的成语形容,就是目光短浅。」

    在场所有人都面面相觑。

    在场的人,无不是这六年来长安城的风云人物。

    随便一个出去,一旦路面,都是人群趋之若鹜的对象。

    都是百人簇拥,风光无限的人物。

    如果是换一个人说他们目光短浅,鼠目寸光,他们一定会翻脸。

    但是说这个话的是武侯,是他们的领头人。

    所有人都看向了身旁的人。

    大家脸上的荣光顷刻间被打散。

    所有人都想看看对方是不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

    但大家都在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了手足无措。

    是的,大家好像的确就是目光短浅的人,似乎没有人有信心认为自己考虑的很长远。

    霍海继续:「大汉就像是一片田地,现在大家在讨论种植什麽。」

    「因为一年两年过去了,收益不错,所以你们把目光都盯紧了收益不错的项目,并且把它都玩儿出花来了。」

    「你们知道这是什麽吗?这就像你们拿到了世上最肥沃的土地,然后在上面种满了韭菜。」

    「不是韭菜不好,问题是,肥沃的土地,更适合种植稻米丶小麦,而不是一个月速成的蔬菜。」

    「如果考虑的长远一点,一田稻米,十年后二十年后还是产出那麽多,但今年种下的核桃树,二十年后将会有十几米高,能产出五背篓核桃。」

    此话一出,现场的人似乎都明白了什麽。

    霍海:「现如今,你们中很多人无论是自己做生意,还是考虑国家大事,都是这样。在六年前,李广就在陇西种下了一片核桃,六年过去,市面上的核桃是什麽价格?就算再过六年,市场上核桃价格依旧很高,而十二年的核桃树产的比六年的核桃树多得多。」

    「现在的人如果看中了核桃的价值,要追上李家,需要二十年的经营。」

    「你们懂我的意思了吗?」

    「你们只看着一年的收益,看不到五年的,十年,二十年,更是看不到,而一百年的没人能看到,三百年的,更没人能想到。」

    「这是你们第一个问题,也是你们最小的问题。」

    最小的问题?

    所有人面面相觑。

    霍海:「让我算一笔帐,告诉你们你们现在干的事情收益有多低。」

    「就那黄吉上议员作为例子,他的策略是用公共开支建立更完善的自来水系统,让长安的水能够容纳接下来到的工人,预计在接下来五到十年内让长安的外来人口增加到四百万,在加上进三百万未成年人。」

    「届时,长安就拥有了七百万人的市场,四百万人有劳动力,也就是每人三千一个月,一年三万六,一千四百四亿的市场。」

    「加上他们创造的收益,长安的各种老板富人,朝廷包括陛下这儿的收入至少超过八千四百亿。」

    「这个市场比现在扩充了百分之二十五,对吧?」

    黄吉点头。

    霍海:「你觉得很高吗?」

    黄吉点头。

    霍海:「我问你,一个拥有成熟的新学思想和一种技能的工人收入是多少?一个帐目人员一个认字的掌柜,一个月收入是多少?」

    黄吉愣了一下开口:「都差不多,一个月一万二左右。」

    霍海:「好,如果五年后,长安四百万月薪三千的人,都变成了这种读过书的月薪一万二的人,那麽市场是多大?」

    黄吉冷不丁的被问这个,开始计算,却呆住了。

    以三百万人不变计算,如果月薪都是一万二,那一年是十四万四千,三百万人就是,四千三百二十亿!

    而他们能创造出的总价值如果保持八倍自己收入这个数额,那就是三万四千亿!

    这可真不敢算啊,这一算,简直了。

    很高吗?

    事实上,霍海很早之前就想过,大钱作为大汉货币单位只是暂时举动。

    为了规避通货膨胀慢慢释放的坏影响,大汉在发展成熟时,必须有一次自主的币值改革。

    其实不需要怎麽改。

    就一点,一大汉币等于一贯(一千大钱)。

    等大汉人均收入抵达三百大汉币的时候,应该已经把发展初期的通胀吃干抹净,全变成益处了。

    而那实际上,就等于是现在的薪水的一百倍!

    就算现在的一切都不变,只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