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8 章 一百二十八(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宗泽一边说,一边走到书案后面的屏风前,上面绘着一副巨大的舆图。

    “鹏举拿下襄阳后,便可按照原来的计划,北上收复太原。”宗泽的手指落在舆图上的“太原”二字上,浑浊的双眼流露出一丝伤感。

    ——太原当年丢得太惨烈了。

    当年他就说过,联金灭辽无异于与虎谋皮,还是一头猛虎,可惜人微言轻,没有人听他的。最后也确实如他所料的那般,金国是一头喂不饱的猛虎,大宋被反噬了。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大宋的军队如此不堪一击,金国灭辽后,士气大涨,转眼便遣军攻宋。

    宣和七年十月,金国发兵十万,分两路南下,西路军由完颜宗翰率领,自西京南攻,连克朔、武州等州,抵进太原。

    王禀将军率军民坚守太原,与金军苦战,死守太原二百五十余日,终因食尽援绝,太原城破。

    金军乘势南下,连夺大宋数州,进趋东京,与完颜宗望率领的东路军形成掎角之势,彻底围住了东京,最终开封城破,钦宗投降。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掳徽、钦二帝北上。

    若是太原没有丢,以太原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何至于让金军南下,逼近东京?

    可太原丢得如此惨烈,能怪守将无能,怪将士不努力吗?当然不能,也没有资格,毕竟换个人或许都守不了二百五十余日。

    要怪只能怪大宋的根子坏了,才会导致忠臣良将孤守无援,城破殉国,百姓孤苦无依,任人宰割。

    想到这里,宗泽忍不住叹了一口气,大宋从不缺忠臣良将,缺的是一位有为之君。

    如今天降神迹,为大宋带来了希望,丢失的故土逐渐被收复,要不了多久便能将金人赶出大宋的地盘,局势可谓一片大好。

    可之后呢?坐在龙椅上的那位官家当真能守住将士们用鲜血性命收回的故土吗?当真愿以身守国,不让异族入侵大宋疆土,保护百姓免受战争之苦吗?

    心底的声音告诉他不能。

    他今年六十九岁了,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钦六朝,至今也算七朝元老,徽宗在时,他曾大逆不道的想过,本朝官家寿数都不长,或许他们很快就可以换一位不那么“胡闹”的官家。

    可惜他没等来一位和哲宗一样的有为之君,反倒是等来了金军南下,开封城破,大宋差点亡国。

    每每想起徽钦两位官家在金军南下后的行为,以及临安府那位迟迟不愿北上的“新官家”,他就觉得心里堵得慌,有这几位官家在,大宋真能好起来吗?

    宗泽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他怎会有这种大逆不道的想法?使劲摇了摇头,想把脑海中大逆不道的想法甩出去,可不知怎地,竟想起了那几本道德与法治上的内容。

    感觉到家与国、国与家,权利与义务……的内容清晰地从脑海里闪过,宗泽沉默了,怎么办,他好像被洗脑了。

    **

    襄阳

    收到宗泽

    回复的岳飞也很高兴,明明是内敛沉稳的人此刻也忍不住流露出激动欣喜。

    岳飞部下的一把手张宪见状,眼睛都亮了,连声追问:“头,宗老那边有回复了?宗老什么时候能派人来?”

    天知道他有多盼着宗老派人来接管襄阳六郡,他们这次带出来的兵马满打满算也就两万,还大多是没见过血的新兵蛋子,拿下信阳的时候他觉得就跟做梦一样,之后接连收复随州、邓州,他才觉得有点真实感。

    等襄阳六郡全部夺回,金军退回大名,他又忍不住提心吊胆起来,这一路太顺了,顺到不可思议。

    虽然打胜战大半是托了天幕的福,但他还是担心金军去而复返,把他们一锅端了。毕竟老大得神女庇护不会有事,他们不是啊。

    为此,他们都不敢离老大太远,免得落单被金军收拾了。

    只是此计终非长久之计,毕竟他们从军也想有一番作为,也想独当一面,而不是躲在人后。所以最好还是通过考试,得到天神的庇护。

    不过这不是最要紧的,都从军了,早就做好了抛头颅洒热血,脑袋拴裤腰上的觉悟,生死在他们眼中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死得值!

    怎样才能死得值,最简单的就是以一己之力灭敌军十倍、百倍之力,就算值得,或者攻城略地、救助百姓……

    而这些,系统的地图功能都能做到。

    毫不夸张的说,若能拥有神器,他敢带一队人杀进敌军主将的帐篷。

    他们能打下襄阳六郡,系统的地图功能功不可没。

    甚至他们私下还讨论过,若要论功行赏,系统的地图功能当记头功。

    这样一个大宝贝,谁不想要呢?金军如果知道,估计会气哭……

    张宪越想心头越火热,“头,等交接完,我们修整两个月吧?大伙都想静下来看看书,再说了,随军的夫子哪有开封城里的夫子好,听说开封城的学堂现在已经能用天幕的文字教学了。”

    而且军中实在不是学习之地,每日都提心吊胆,哪里静得下心学习?就说他吧,最近非但没有进步,反而还落后了一些。

    其他人听到张宪的话,纷纷转头看向岳飞,露出眼巴巴的眼神。

    看得岳飞都有些忍俊不禁了,这些汉子,大多都是不爱读书的,就连学得最好的杨再兴都是因为不愿意读书才习武从军,还是背着家中偷跑出来的。

    其他人多的是大字不识几个的,没想到有朝一日竟能看到他们在一起坐而论学。

    “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