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9. 两件事 曹次辅下岗,齐王出宫……(2/2)
太监到了地方,多半与当地官僚勾结,收受贿赂,欺上瞒下。
她也不信任福山。
思前想后,又记起一个人。
御史里有一个叫石岩的家伙,脾气很臭,经常上疏骂她。
这种人可能是沽名钓誉,博取眼球,也可能是真的刚直不阿。她叫人打听过此人的履历,依稀是后者。
遂晚上回家,和谢玄英说:“把石岩派去云南纪功过。”
这岗位就是从前鲁敬天的活,纪律委员,专门记录军功,以免杀良冒功,顶替冒名之类的问题。
谢玄英道:“可以是可以,就怕人家误会你打算杀人灭口。”
“不差这一条。”她道,“万一好用呢。”
他理解妻子的苦心:“依你。”
“唉,远居庙堂之上,处处都难。”程丹若理解了历朝历代的皇帝。
他们待在宫里,只能道听途说地方的情况,不得不想方设法,分化、监督、平衡底下的官僚,免得他们联合起来欺上瞒下。
可从来无用。
幸好他们不是皇帝,还有政敌。
敌人就是用来监督自己人的最佳武器。
谢玄英也深以为然,但他关心的是另一件事:“军费有些紧张。”
这两年休养生息,减免不少赋税,治理黄河又花了不少,国库的钱很紧凑,打不成富裕仗。
程丹若道:“我写了几封信,请各大商行帮忙,筹措药材。如无意外,他们应该愿意出钱支援。”
生民药行打算捐一部分药材,可孤木难支,亏本多年的药行拿不出太多钱,只能募捐。
“捐得多的,我打算给个虚衔。”她征求意见,“是文职好,还是武职好?”
谢玄英道:“只能武职。”
“我想也是。”程丹若并不意外。勋贵之家多寄禄官,百户千户佥事指挥使,挂名锦衣卫的多不胜数,早已成为惯例,空有职称而无实职。
文职就要敏感很多,一有不慎,容易被人说成卖官鬻爵。
夫妻俩三言两语聊完正事,叫丫鬟端水泡脚,顺便叨一叨家常。
谢玄英问:“你想好了,要接齐王入府?”
这就是今年的第二件大事了。
程丹若以齐王渐长为由,让他搬出承华宫,挪到宫外居住。之所以这么做,倒不是她母爱泛滥,很想养个孩子玩玩,主要还是因为祝灥。
祝沝一年年长大,慢慢懂事认人,不能把他一直关在宫里。
珠儿等人想着,他以后要在祝灥母子手下混饭吃,便教他去清宁宫请安,和皇兄问好。
简而言之,拍拍马屁,培养感情,争取今后到了封地,日子能好过一点儿。
田太后过了八年好日子,过去的痛苦被掩藏在心底,优渥富贵的生活让她也宽心许多,并不为难祝沝,他来请安便嘘寒问暖,赐食赏衣。
很难说这种行为,有无“六十年河东、六十年河西”的意思,但论迹不论心,太后和蔼,宫人就不会给祝沝脸色。
祝灥却不是这样。
他是兄长,又是皇帝,和祝沝很少见面,没什么兄弟情义,每次见到祝沝,都会取笑:“二弟,你长成这样,以后可怎么说媳妇?”
他虚岁十一,多少听别人提起过成亲之类的话,虽然不理解,可小孩子效仿的能力很强,张口就来。
祝沝就更不理解了,他唯一知道的就是兄长嘲笑他丑。
他很不开心。
但珠儿说,祝灥既是皇帝又是兄长,不能与他争执,他只能忍耐。
程丹若去看他的时候,祝沝就躲在屋里不肯出来。
除此之外,祝沝小朋友到现在还不认字。
他本来应该启蒙了,但祝灥的老师不能给他讲课,祝灥又经常逃课,如果祝沝乖乖上课,反而容易惹人误会。
程丹若为了他的安全,也没提过这事。
朝臣们也觉得,藩王不需要受到太多教育,越平庸越安全,故默认了这事。
可这不是长久之计。
珠儿说,祝沝现在越来越不喜欢出门,每天就闷在屋里玩泥人,不愿意和她们说话。
程丹若思前想后,决定让他离宫。
“我已经和太后说过此事。”她道,“原本齐王这个年纪,就该挪出后宫,迟迟不挪,不过是先帝亲口说过,让他住在承华宫,太后不便开口。我说让他早些离开,习惯在宫外的生活,对他和大郎都好,她就答应了。”
田太后的心思十分简单,说服她就好比三个手指捏田螺,手到擒来。
何况,挪宫本就是对祝灥更有利,能进一步确认他为帝王的地位。
对祝沝也好,至少离宫之后,他能认字了,也不会有人嘲笑他。
谢玄英道:“你愿意就好。”
“你乐意吗?”程丹若反问。
他理所应当地点头:“当然。”
二人说这番话的时候,都不曾意识到,祝沝的到来为他们带去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