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3. 计百年 《戏说夏史》(后人系列)……(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此外,因为谢玄英提拔了许多夷人军官,生民药行修建了许多驿道,大大加快了汉夷融合。

    夏朝末年,西南的民族矛盾远不如初年尖锐,很多夷人都融入了汉人的生活,双方通婚频繁,渐渐消除了隔阂。

    可以说,这番布局不仅在当时有莫大益处,更是影响深远,为民族大融合奠定了优秀的基础。

    -

    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如果问我,夏朝中后期,什么地方思想最开放,什么地方文化最繁荣,什么地方最富庶,那么答案必定只有一个。

    江南。

    彼时,江南物产丰盛,美食华服数不胜数,一顿席面几十道菜,海陆空俱全,果子要堆成浮屠塔,蔬菜用小碟子,小品用攒盒,旁边还要有人弹琴奏曲。

    大街上随处可见僭越穿衣的人,蟒袍尤其受欢迎,富贵人家谁家不穿,这人肯定老土,姑娘们流行起了穿男士的道袍,但不梳男子发式,怪模怪样,引得外地人一惊一乍,感叹世风日下。

    但这一节,我们讲的既不是丝造也不是美食,专注分析文化思想。

    程丹若通过和大商人来往密切,能够间接调动大量资金,谢玄英在西南屯兵并培养军官,支援八方,威慑力十足。

    但仅仅如此,他们夫妻恐怕并不能善终。

    特别是程丹若,女主临朝,越往后走,路越艰险。

    武则天选择登基为帝,刘娥选择归还政权,她们无法破除“牝鸡司晨”的诅咒漩涡,因为社会认可的仍然是父权制。

    同理,人们认为,这个国家总归是要有一个皇帝的,垂帘听政不过缓兵之计,只要皇帝成年,监护人就要将权力返还。

    无论这个帝王是否昏聩暴戾,好像只要是皇帝,就比权臣更胜一筹。

    但在夏后期,人们终于对根深蒂固的君权天授提出了质疑。

    人们开始思考何谓天子,如果君王无道,民怨沸腾,除了劝诫,废立君主算是一种仁德吗?

    臣是谁的臣,君又是谁的君,天下究竟是君王的天下,还是天下人的天下?

    为人臣子,究竟是该誓死效忠君王,还是坚持为民请命?

    如果二者有冲突,该何去何从?

    很多人试图给出答案,有人坚持王道,认为以臣弑君为谋逆,绝非仁德,这是比君王无道还要严重的罪行。

    但有人觉得,“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假如君王无法胜任自己的天命,退位让贤是正确的。

    这也招来了反驳,你几时见过无道的君主自愿退位的?昏君之所以为昏君,就是不顾天下人死活。因此,用强硬的手段废立君主,不是大逆不道,而是情非得已。至少权臣能够废立皇帝,证明他肯定比在位的人强。

    然而,慕强论遭到了更多驳斥,众人认为,真正的贤臣是能够感化君主,让他自觉退位的,非要用不正当的手段逼退,虽无暴君之名,却有暴君之实。

    总而言之,当时的人众说纷纭,谁也不能说服谁。

    直到谢玄英写了一篇文章讲“君臣之道”。

    他认为,君臣名分不同,但本质并无区别,都是要为天下谋福祉。而之所以有君臣的分别,是因为人都有私心,臣是为了节制君主,避免他为私心害天下,君主是为了统率群臣,让臣子扬长避短,齐心协力,同谋大事。

    但他不赞同废立君王,认为人臣必须有底线,一旦当权者跨过身份的界限,维持国家运转的纲常就被破坏了,百姓会随之迷茫。

    ——假如臣能废君,子能不能弑父?

    伦理是构建国家的基石,当权者更该恪守底线。

    而且,这也是为了保护贤臣,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仁臣知道自己是为了天下人才这么做,可谁会信呢?如果正义的人背负千秋骂名而死去,天道又在哪里?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人们最朴素的感情,因此,仁臣应该受到赞誉,这样才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成为正直的人。

    但他也认为,不废立君主,不弑君逆上,不代表不能节制皇帝。

    事实上,他非常支持扼制君权。

    “国家之务,决于内阁,内阁之要,在于君王,君王之择,归于百姓”。

    简单来说,内阁具体处理国家大事,君王负责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做出最好的选择。

    那君王失道怎么办?他也给出了回答。

    “勿长君之恶,勿逢君之罪”,不要助长皇帝的恶行,不要逢迎他的罪名,“劝之诫之,远庙堂而祀天地”,先劝诫他,不听的话就不要再让他管事了,只要用自己的身份祭祀天地,祈祷风调雨顺就行。

    把架空说得这么清新脱俗,实在是让人拍案叫绝。

    令人意外的是,这种论调受到了当世人的普遍认可。

    保守派觉得,他坚持了臣子的本分,坚决反对废立和弑君,不算大逆不道,只是比较激进一点而已。

    激进派觉得,他不同意废立,还是有点迂腐,但君王不行就把他供起来当泥塑佛像,也不失为办法。

    说实话,这种说法没有两边不讨好,反而两边讨好,达成一致,简直让我大跌眼镜,不由怀疑美貌是万能的,长好看的人说什么都对。

    ——开个玩笑。

    谢玄英的论点能得到正反两方的支持,肯定不是因为他好看,而是靠事实说话。

    程谢夫妇当权的几十年间,皇帝几乎隐身了,但国家安稳,吏治清明,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不错,史称“庆熙之治”。

    人家用实力证明,皇帝不是必要的,一个好的内阁班底更重要。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现实基础,限制君权的说法才有了市场。

    相反,如果国家动荡,吏治崩坏,民怨沸腾,相信大多数人更渴望圣君出世,一扫乾坤了。

    夏中后期这段时间,经济繁荣,思想开放,出现了许多思想流派,虽然在今人看来依旧保守,但在当时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