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7 章 地理历史、农业15(2/2)
我们能自主,是因流传几千年的习性: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换成农业、工业技术也一样,重要环节一定要自己把握,不计成本地把它拿到手,这样才能不被人掐住脖子】
天幕语气带出几分冷凝:【脊梁被打断、受辱的感觉,尝过一次就够了,我们的目标永远是重返汉唐,实现世界人民大团结】
刘彻&李世民狠狠点头:对,没错,让世界团结在我们身边!
那啥,后人你再讲讲沼气呗,或者磷肥?
钾矿没有,但磷矿多啊!
明
朱棣更是决定:大明道士多,干脆把化肥研究交给他们,至于道士隔壁的和尚,一起研究吧,你们佛家不是说普度众生吗?
把化肥制出来就等于度众生,如果有困难朕允许你们向佛祖求助。
收到信徒求助的如来佛:CaO、CHL、2Mg...这些是什么?
吾是佛教校长不是化学校长,朱棣你礼貌吗?礼貌吗?
【其他类的肥料,如二元次出圈的:‘每粒能量堪比原子弹’,轻松实现‘小麦亩产一千八’的金坷垃,它本质不算肥料,而是一个根系辅助吸收器。
它就是让庄稼吸收两米下氮磷钾元素,如果底下没有这些元素,那么你掺十包金坷垃也没有。
也就是说,两米下必须得有氮磷钾才行,没有的话是吸收不到的。
所以金坷垃
适含氮磷钾的土地,如非洲和小日本,以及黑龙江等地】
玄烨挥手让人把天幕消息记下,他刚才派人试探过南怀仁,发现他根本看不到听不了神迹。
他得知这个消息后胸腔跳动得厉害,南怀仁是西方人,大清是破关入主中原,同样是异族,只有满人享上苍福泽,说明什么?
后世认同大清,认可大清是华夏的一部分!
玄烨手怔怔地放在胸口上,后世会如何评价清?如何评价他?
仁还是武?
【黑龙江土地肥沃,有罕见的有机质黑土,但它在我国最北边,无霜期短,气候地域差异大,农业发展比较困难。
现代能发展出农业也是因大棚技术引进,改变了农作物越冬难题】
李治一愣,越冬?
他下意识地看向武皇后:“朕记得渤海国进贡时有当地特品吧?”
武皇后微斜脸目,几息后才忆起进贡单子:“渤海国贡献品中有水稻,言是耐寒力极佳,只收成不好。”
但大唐不需要耐寒水稻,天下粮够大唐食用,哪看得上区渤海国的稻种?
李治皱了皱眉:“让人种在宫里看看。”
既然知晓唐后期气候有变,总要为后人留点粮种,收成少不怕,杂交杂交总能弄出合适的种子。
【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都是农作物过冬杀手。
古代越冬手段有温泉、温室及天然雪。
温泉可遇不可求,温室是金钱的代表,而冬季下雪则看老天赏不赏脸】
老农锄了半天地,听到神迹说雪,抬手擦了把汗点头赞同:“是嘞是嘞,一冬无雪麦不结,入冬小麦三层雪,来年是个丰收节。
冬天麦不盖被,怎么抗得了寒。”
他一屁股坐在田埂上,眼巴巴地望着神迹,期望神迹能道出大棚秘方,让他们也过个好冬天。
【古时最廉价的大棚技术,是辽国的‘牛粪覆棚’,此技术主要用来种植西瓜,在无霜期短、气温回升慢的赤峰(内蒙古)等地广泛运用。
农人在初春时集中育苗,在地上铺一层牛粪,利用牛粪发酵后产生的热量增加地温,让种子得以发芽生长。
为防低气温,农人还在席田上搭盖草棚以抵御霜冻。
当气温回升稳定后,农人再把秧苗移栽到棚外大田,保证西瓜能在炎夏时节上市。
现代的大棚技术也一样,简单的大棚用竹子做骨架,搭上塑料膜就成了保温存水的好温室】
天幕贴出几类大棚图像,那些一垄垄排列整齐的棚子,看得天下人心动不已,他们想要,真的想要。
有了大棚他们就可以种粮食了?
但天幕接下的话打破了他们幻想:
【大棚主要用来种植蔬菜,后来又用于果树、林木等等,既能防寒保暖,又能抗旱抗涝,并且让作物达到早熟、晚熟、增产的目的。
可以说大棚解决了北方吃菜难的问题】
朱元璋显得有几分失望:原来大棚不能种粮食?
随即振奋起来:即使不能种粮食(),种菜也好啊。
塑料?()?[()]『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塑料...他负手原地转了个圈,侧目问几个儿L子:“你们说说这塑料怎么做?”
朱棣头一个回答:“用玉米做!”
朱樉斜眼:“你有玉米?”
一群人开始吵闹,身为大哥的朱标无奈地摇摇头,然后走过去一人一掌恢复安静才对朱元璋道:“爹,塑料咱们别想了,但是用稻草编几个棚子还是能做到。”
至于有没有用,有多少用,得实践才知晓。
【但粮食主流还是种耐寒的小麦及玉米、大豆和马铃薯。
我们现在能吃上东北大米,是近代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及众多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
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咱们常吃的粳稻,为什么?
因为东北以前种不了水稻,黑龙江更难见水稻踪影,全是小麦。
东北属于第二、三积温带,对水稻而言积温不够,稻子就无法灌浆结果。
即使有稻种引进,也会因为气候周期性清零,无法长期持续种植。
所以黑龙江,不,应该说是整个东北,自寒性水稻(东北大米)研究出来后,水稻才广泛种植】
陈旉脸上露出恍然之色,还要根据地理位置不同,培育不同的水稻。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黑龙江乃极北之地,自然与中原不同。
只是...陈旉脸色一暗,他想得再好又有什么用?
黑龙江不属南宋,太祖时期大宋就没纳为领地,如今偏安一隅更鞭长莫及。
【如今我们摆脱了吃不饱的境地,但是饥饿的感受刻入了DNA,即使不缺粮我们也在疯狂储存粮食,储存到够十四亿多人口吃一年犹觉不够。
甚至还在月亮上实验能否种粮】
天幕语气遗憾:【可惜不能,我知道月亮不能种粮时,瞬间对月亮也索然无味起来。
不能种粮的月亮不是好月亮!】
李白一口酒呛到喉咙头,后人你是想把粮食种遍宇宙?
后人把粮食种到月亮上,他以后怎么写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飞上去一看,哦豁,什么玉盘?
分明就是水稻盘子,小麦盘子。
想到这,李白诗兴瞬间枯竭,举袖遮脸哀嚎出声:无法再面对玉盘。
房进摸了摸开始叫唤的肚子,翻到最后一页,语速开始加快:
【现在世界上饥饿人口近8亿人,我们现在没有饿肚子,是因为我们的先辈接住了时代给的第一棒,让我们活在不缺粮的国度里。
先辈打好了基础,接下来建起粮食安全防线的任务就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接过先辈的传力棒,握紧它然后平稳地把它交给我们的后辈】
骇人,简直是人间地狱!
赵
() 顼被真正的饥饿惨状震慑,他下意识地手一抖,指尖的毛笔落在纸上,污染出一团墨点。
空中乞讨的...真是人?
如果说刚才后世吃扒树皮的受灾百姓,日子虽然难过,但眼底还存着光。
那现在天幕展出来的饥民图像,则是活生生的人变成鬼!
高长的男子饿得只能趴在地上,求人给几口粮食活命。
苏轼闭上眼,知道他活不了,哪怕有粮救不活他。
他太瘦了,饥饿吞噬食了他的生命,吞到全身只剩骨头,生机已断的人骨,即使还能蠕动,又有谁能救?
首次直面恐怖骷髅的苏轼嘴唇战栗,移开眼不忍再看,却听见官家问事朝堂:“诸位,你等看那大鸟停在小孩跟前做什么?”
他将目光转回天幕,见天空变得荒凉破败,一个骨瘦如柴的黑人小女孩蜷缩在地,身后有只大鸟停在不远处。
察觉到官家目光落到自己身上,文彦博试着解读照片:“想来是天佑孩子,特遣神鸟相护!”
话刚落音就见天幕现出一排小字:等待进餐的秃鹫!
进餐?谁是秃鹫的餐?
真相揭晓,文彦博脸色一变,泪瞬间落下:“怎么会这样?”
他甚至猜到孩子还活着,因为活着所以秃鹫需要等待。
史书上白骨与野,千里无人烟都比不上图像带来的冲击,这就是饥荒,这就是绝路人的终点。
赵顼放轻了声音:“我大宋又有多少等死的孩子?”
平日你们总把百姓挂在嘴边,把祖宗家法挂在嘴边,打着为天下的旗号,吃尽天下百姓生路,有真正想过礼义廉耻吗?
朕变法就是为了百姓,为了祖宗立国时的期望:结束战乱,还天下一个安宁!
他死死地盯着群臣,哑着声道:“百姓走到绝路时,你们难道还能活?”
唐出一个黄巢灭尽世家,保不齐哪天出个李巢灭掉你们这些伪君子!
天幕并不知道自己给历代带来了什么样的震撼,正带着祝福说出终篇结束语:
【真希望后辈接过传力棒时,他们的目标是在宇宙星辰中种植粮食!】
空中响起高昂的女声,像旭日东升,光芒铺满辽阔的大地,一切都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几息后李世民对左右吩咐:“记下曲谱及词,作为朝廷吉曲。”
说罢他打起拍子跟着天幕唱了起来:
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
我何其幸,生于你怀
承一脉血流淌
难同当,福共享,挺立起了脊
吾国万疆,以仁爱
千年不灭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