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3 章 地理历史农业11(2/2)
望着天幕上各种面制品,刘彻只觉得舌头要暴起起来,不断喊着:
我要吃我要吃....
那些面做的吃食有绿白相间,亦有圆润可爱的圆卷,热气滚滚地堆在眼前,谷物混合着根茎的香气扑面而来,让人恨不得一口咬下去,让香气安抚暴躁的口舌,以及翻滚不休的胃。
‘咕’他捂着肚子懊恼:“天幕为何要把香味送到他鼻前?”
正黯然间他听到此起彼伏的咕咕声,抬头一看,满朝臣子皆现尴尬之色。
得,先填饱肚子吧,刘彻一挥手,让人送上现成吃食先让众臣解解馋。
【直到今天我们都还在用八区斜线纹磨粮食,即便有了好石磨,对于百姓而言,小麦磨粉仍是一件大工程:
取小麦—清理石子等杂物—打扫石磨—开磨—重复磨碎小麦—再磨—还磨—筛出细粉—揉面
所以中古时期哪怕有各种石磨,面饼仍属高端食品,非权贵者不可食。
三国时期孙权特意用面粉做的饼,宴请蜀国使臣费祎、诸葛恪,而蜀国使臣为表礼仪,还分别作麦赋及磨赋回赞。
看,我们眼中普通的面饼,在三国属于奢侈品,非大宴不可用】
天幕语气郑重:【感谢新中国!】
孙权气极,指着天幕的手都在发抖:说得他用面饼好像很丢人似的。
最重要的是他现在还没宴请过蜀国使臣,现在麦粉做的饼到底什么滋味啊!
给我端上来!
【中途石磨也有过进化,西晋杜预和刘景宣做出八磨,把石磨壁上安上三角齿轮,把八个石磨放在驱动齿轮圈上,石磨与驱动齿轮相合,当牛转动时带起大驱动齿轮,在力的作用下,大齿轮带动齿边的八个石磨,相当于现代机械化规模。
八磨可以说是封建社会里效率最大化的木制石磨。
可惜在历史上昙花一现,古书中仅寥寥几语没于历史】
天幕顿了顿:【我们小组在收集资料前讨论过,八磨之所以消失历史长河,很大原因是八磨产生的经济效率不够,再则木制的驱动承受力不如铁强,损耗率太大。
如果把齿轮及关键连接器换为铁器,每省设一个面粉厂,不侵占河道不费水,主要花的是畜力及不值钱的人力,既能获利又能便民。
最重要的是朝廷把面粉厂设为救灾点,朝廷就地赈粮,面粉合糠或是树木做成救难饼,能快速安稳民心】
朱元璋摇头不同意后人的看法,后人小看了地方豪强侵占能力,那群虎豹,刮地都恨不得刮三寸,会放过眼前的真金白银?
面粉厂利益不会落到百姓头上,反而成为欺压百姓利器。
至于赈灾...他轻轻地叹口气,各地偷粮烧仓之事还少了?
真设面粉厂,不出三年就成了空架子,此法不妥不妥。
【事实这类木制机械在古时并不少见,如东汉末年利用哄吸原理的‘渴乌’,它用大竹筒相接的吸水管,能做到隔山取水,但并没有推广传流。
甚至连让人称道龙骨水车,也仅仅在小范围内使用,
当它大范围使用时,是被当作各大公园的景色点缀】
天幕叹气:【古时生产力低下,小农经济承担不起大型器,除非用料极为便宜,如唐时的筒车,它用竹子搭成,简单成本低,取水效果好,才能广泛使用并流传于今。
而水碓、八磨等大型物件只能流传于豪强地主之间,成为门阀豪强财富象征,偏偏这些象征往往又一代不如一代。
如八磨传到唐的是五轮水力碾硙,而五轮样式自唐以后传承断绝。
与八磨相比,五轮由畜力变水力,齿轮少了三轮,在当时也是最强木制机械,能日碾麦三百斛】
朱棣摇摇头:好是好,可惜民间不得用。
他想的没错,下一刻天幕就道出大型器具无奈之处:
【这种水力碾硙效率高也有缺陷,它要遏制水流,用大量水流做动力冲击机械,造成百姓灌溉困难。
为保水流充足,唐皇帝百年内四次下令强拆豪门水力碾硙,若那家自拆水碓等物,便是能写入史书的功德】
天幕贴出利民功德四字,看得权贵脸皮发热,家里用麦大,难道他们要奴仆半夜起来磨麦不成?
真那样干,才叫损阴德。
【磨麦成了难题时,也阻挡小麦挑战粟地位的实力,直到唐朝小麦也无法代替粟。
没办法,想要吃饼要么老百姓自己费时费力磨麦,要么花钱用寺院水力碾硙,要么众筹建碾坊硙向朝廷缴税(到清朝还要收)。
直到宋元时期,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才确定为北面南米,即便如此小麦在北方还是打不过粟(小米)。
因为小麦种植极度依赖水利工程,但凡遭灾小麦产量比不上粟。
况且在众多粮食中,粟存九年麦存七年,粟的抗灾能力比麦强,从储备角度看粟也是存粮第一选择。
哪怕到近现代,咱们革命也是小米加步枪,而非小麦加步枪】
原来他们无法用啊!
天下农人失望地叹口气,有人不服:“难道朝廷就不能为咱们兴办一座吗?”
旁人抹泪:“没听见神迹说水碓要断水流吗?建了它咱地里的粮食怎么办?”
认命吧,农人天生命苦。
那人梗着脑袋不服:“俺不认命,高门大户有自己的水碓,那咱农人也该有自己的碾器,朝廷不做俺自己做!”
他的一番话引来无数嘲笑,见众人不信,那人丢下一句你们等着瞧,便急冲冲跑回家思量。
【与魏晋南北朝精耕细作相比,隋唐农业技术发展要缓慢一些。
虽然隋唐是自秦汉农业发展的第一文明鼎盛期,但隋唐农业区没有明显的规模扩展,各类生产力也小于两汉。
但唐在肥料上有所突破,唐时出现厩肥法,也叫踏粪法:把秋收后的秸、穰等植茎收贮到一处,放在牛脚下,让牛不断踩踏植根茎,并将其与粪便混合在一起,形成复合肥料。
这种复合肥料含氮、磷、钾有机物,适合各种土壤、作物
(),并且肥土效果能延续3年?()?『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堪称全能性肥料。
后来历代把牛扩展到羊、猪、马等畜生,成为六畜之粪】
刘启听不懂氮磷等词,但他知道此物对大汉的重要性,听到后人说得模糊,忍不住往前几步,连声问道:践踏多久可收集?秸、穰等植茎要放多厚?
见天幕没有回应,刘启恨不得跳起来揪住后人:朕命你仔细说!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恨不得掰碎了讲。
气人!
【除此之外,唐朝辕犁也有技术性突破。
华夏土地广阔,各地农业发展不平衡,从人类活动中心点讲,耕种方式是从人力向畜力发展。
耕种模式的变动,也是犁田的主体辕犁变化。
上古时代的辕犁是倒放的‘死亡镰刀’,一人抗手柄一人扶镰刀背,用镰刀尖来犁地。
战国秦汉便是三人两牛,一人做牛辕上,以自身力量把犁压在地里,牛及其他两人一扶一牵进行犁田。
西汉时期出现一牛抬杠式,用绳子把两牛角系住,中间连接三角形的簸箕,由农人推动犁田。
而唐朝一改长直辕犁变为曲辕犁,直接节省人力物力。
这种短型曲辕犁一直沿用到现在,仍是犁田好帮手】
原本还在纠结要不要给牛穿鼻环的农人,看到天空一幅幅各种辕犁,忙扔下手中锄头,捡起树枝就在地上画。
“快快看,辕犁变成曲轭样子,李木匠,你做吗?”
人到中年却满头皱纹的李木匠连连点头:“能能。”
“俺先定幅曲辕犁。”
“俺也要,李木匠俺是你叔公,给俺打仔细些,莫打坏了。”
...
【虽然农业科技突破不大,但唐朝是外方果蔬入华时期。
猕猴桃成为唐庭园的成员,菠菜由尼泊尔传到大唐,叫做‘波薐菜’。
最重要的是西瓜在唐末时期入华夏啦!】
天幕语气突然拔高三度:【西瓜,夏季水果之王,名列世界十大水果之一的西瓜,在夏天没有谁能代替它的位置。
无论男女老少,全球都爱它,夏季没有它人类和动物都会没有快乐!】
天幕贴出青翠红瓤的瓜,色彩鲜明得让人移不开眼,特别是瓤上鲜汁沁出盈盈流淌而下,仿佛滴在人心口上,让人情不自禁叫声:真甜。
糖食爱好者曹丕首次尝到西瓜汁,眼眶顿红:他的最爱,最爱!
真甜啊,连葡桃都比不上西瓜,朕要吃西瓜!
谁也不能阻止!
不仅是曹丕,当西瓜汁流淌在天下人舌尖时,所有人几乎疯魔:甜,汁多又沁甜!
怎么得到如此甜美的西瓜?他们要买!
秦始皇&刘彻&李世民:西瓜自哪来?西域?
【据传西瓜在魏晋时期便被传入,如刘桢‘瓜赋’言:蓝皮密理,素肌丹瓤等等,曹丕也说‘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等话
() 。
历史学家细究后,确认他们说的是甜瓜,而非是西瓜。
另一个证据是唐朝,唐诗描写瓜诗的经考证全是甜瓜,或是本地瓜类,四万八千首中没有一首与西瓜相符合。
所以巨唐也没有西瓜吃,好可怜哟!】
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隆基等唐皇:呵呵,你才可怜!
杜甫&李白&白居易等人好奇:唐诗四万八千首,吾占几首?
所有唐人:西瓜了不起吗?我们没西瓜但有甜瓜!
但...还是好想吃后世西瓜哟!
只有刘邦大笑:给邵平传句话,他种的东陵瓜不如西瓜,让他再努力努力,种出更好的东陵瓜!
一定要让大汉东陵瓜外传时间,咱们可不能输!
【西瓜起源于非洲,最初的原始西瓜瓤不是红色而是白色,果肉硬籽大,并且味道有苦少甜,苦含毒甜益身体。
当地土著用斧头打破尝西瓜汁液,挑选甜的回村种植,然后集体蹲在火旁嗑瓜子。
是的嗑瓜子,西瓜最初是作为储水水果种植,微甜脆的瓜子才是非洲古埃及的喜爱之物】
秦始皇&刘彻&李世民&朱元璋好奇:嗑瓜子?怎么嗑?
【后来性行商的希腊人发现西瓜90%是都是水分,西瓜就成了船上的移动水源,地中海农人开始着重培育西瓜,瓜瓤出现黄色、红色,味道由苦渐甜】
天幕语气遗憾:【但甜度有限得很。
即使如此,西瓜在当时也是重要物品。
唐玄宗时期阿拉伯半岛的伍麦叶王朝,它的西瓜被一也门人偷走,引发一场两年的战争。
能发生战争除了政治因素外,也因西瓜是阿拉伯地区的重要经济,花剌子模种出西瓜,然后装在有冰块的铅罐子里,运到巴格达(伊拉克首都)出售,是夏季最畅销果类。
在郑和下西洋记录里,阿拉伯的瓜甜且大,高一尺,每个瓜要用两人抬】
天幕迅速换算:【明朝一尺32厘米,两尺64厘米,算下来1.4米,这是超过景点门票的身高啊!】
朱棣转头对郑和笑道:“朕等着你把门票带回大明啊!”
郑和连连躬身保证:“必不负陛下所托!”
他看向天幕的眼亮得惊人,自己何德何能竟能占据史书一角?
这辈子他值了!
【作为移动水源的西瓜,一路从丝绸之路移到东方,唐末时传入西州回鹘,在高昌(新疆吐鲁番)、北庭(新疆吉木萨尔)地等种植。
辽太祖率军打破回鹘后得到西瓜种子,见西瓜含水量高,于是西瓜再次成为储水瓜果,被辽人存起来在干旱季节食用。
当时北边在种西瓜,而南边北宋对此一无所知,就连西夏开始嗑瓜时,北宋还是一无所知,吃不上西瓜的北宋人哟!白开那么多榷场了】
赵匡胤&赵光义
&赵眴等宋帝:...你吃过你了不起,行了吧!
不就是西瓜嘛,朕找辽要!
朕跟辽是叔侄儿没关系,侄儿总不会不给吧!(赵匡胤除外)
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人:后人我要写词批判你,太过份了!
宋人不解:谁说咱们没吃过?刚才神迹不是赐我等一滴西瓜汁吗?呲溜真甜!
【汉人首次将西瓜载入册是在五代时期,五代后晋人胡峤虏居契丹七年,在当地吃到西瓜后,问了西瓜来历及种植方法,写进他自传‘陷虏记’,并将把这种西域来的瓜称为‘西瓜’。
让西瓜真正传到南方的是南宋‘苏武’洪皓,出使金国被扣押在黑龙江成为南宋驻外大使,在当地刷副本一刷十五年,把西瓜种植方法及种子带回国,由杭州为中心向四面辐射推广】
南宋
正在金大青顶吃风的洪皓,陡然间听到自己名讳一怔,随即跳起来大笑:“哈哈哈,南宋苏武名号老夫喜欢,哈哈哈。”
随即他收敛笑意,紧张地望着天幕,心中不断祈祷:请神迹勿要再提老夫,千五不要提老夫在金所做之事。
为何?
他在大青顶教授金人儒家经书,借此摸清金各处国情及山水习俗。
若天幕道出他所作所为,怕是要终老大青顶。
他老死金朝不怕,怕的是不能将金国情传回朝廷!
他的祈祷得到实现,神迹重点还是西瓜:【但这时的西瓜甜度得打个问号,如南宋范成大写的西瓜园,形容西瓜淡如水。
又比如文天祥写西瓜,夸西瓜外貌是苍玉瓶,讲西瓜瓤是红樱桃黄水晶,说吃西瓜的感觉是冰雪声,独独没有西瓜味道。
再加上其它词人提到西瓜,都是‘味淡而多液’、‘嚼处齿牙寒’从词来看这时的西瓜味道不咋甜,其本质还是个移动水源】
元
王祯(著王祯农书)慢慢道:“论天下西瓜味美者,当属北方,形状有圆有椭,瓜子有红、黑、黄三种,南方虽种西瓜,但瓜小味淡,不及北方。”
他手指微捻,在回味着刚才那滴西瓜汁:与后世相比,即使是北方甜瓜也逊于后世瓜。
真甜啊!王祯下意识地舔了舔嘴唇,但注意力还是放在农事上:不知元后的明清农业如何?
能否补充大元农事缺陷?
【到元代时广州开始栽种西瓜,其形状为圆形,瓜子有黄、红、黑三种颜色,被军队携带种植。
明代基本遍及全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写:今南北皆种西瓜,只南方味稍不及。
至于这稍不及到底不及到哪里,我们不知。
但清朝时西瓜高居瓜类首榜,成为人人啃瓜的第一选择】
明朝
大明西瓜怎么样?
味美!
驿丞徐纲捊须得意道:“前几年都讲南方瓜不比北方瓜,老夫这些年教民种瓜,种出的瓜长扁而大,瓤
色如胭脂,味最美,甚至可以留到次年食,论天下教种瓜者,谁与老夫争锋?”
其他人听了连连称是,学子李穆更是当场作诗:淘金上下十余家,弘治年来尽种瓜。斈得徐丞培养法,如今翻向北人夸。”
“好,好诗好诗,此诗当记县志!”
“没错,当记咱们泰和县志!”
【到民国时上海等地广种小日子西瓜,瓤有红、黄、白三色,其中以黄瓤味最甘美,最重则仅十余斤,名为枕头西瓜。
除此之外又有各国洋瓜不断进入华夏,华夏本土培育的瓜节节退败,终其原因可也还是因为甜度。
近年有人复种出百年前的西瓜顶流——石山西瓜。
长出来后色泽粉嫩,但肉质粗、多筋,而西方西瓜完成已变得红通通,跟以往淡味西瓜完全不同。
石山西瓜种出来后测量甜度,只有8度,而现在吃的西瓜甜度13,因此习惯了13甜度的猪喂石山西瓜时,猪不吃!】
刘彻脸色发苦,朕身为大汉天子,原以为尊享的一切皆为天下之最,没想到朕竟连区一西瓜都吃不到,苦也!
他把目光投向张骞:...爱卿!
张骞能怎么办?他只能抬手比划:“陛下要不臣下次走西域,走得稍微远点?”
刘彻冷静地摇摇头:“朕需要你带路击杀匈奴,区西瓜不足挂齿。”
嗯,朕不馋,朕真的不馋,匈奴给朕等着!
【1938年黄昌贤在美国培育出无籽西瓜,轰动全世界,但】
天幕沉沉叹了口气:【新中国立国后,全国西瓜、甜瓜总种植面积不到百万亩,有籽西瓜都不多,何况种更费人力的无籽西瓜?
并且经过战火硝烟,国内种类少种植结构混乱,果树难成规模,因此黄昌贤回国后放弃研究西瓜,专心研究桃李杏种植,培育传统水果品种。
今天我们能实现西瓜自由,完全要感谢吴明珠吴奶奶带队,花三年走遍新疆考察瓜种,最后通过大量杂交现代农业技术,终于把瓜种到甜度13,价格还便宜的程度。
现在我们国家西瓜产量占世界60%,这些西瓜几乎被咱们自己包圆,引得隔壁小棒子馋哭了好嘛!】
天下人:是啊,他们都被馋哭了,他们也想吃甜甜的西瓜啊!
【事实上咱们大力推种西瓜,其深层原因是因华夏贫瘠的土地太多,这些土地不适宜种粮食作物,也无法耕种蔬菜果树。
各种选择下除了种土豆红薯外,种瓜是最好的选择】
天幕上出现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奶奶,正在田里查看长势,她身边摆放着各种色彩鲜艳的瓜果,西瓜、哈密瓜、甜瓜……
看得各代人齐齐‘轱辘’一声咽下口水,那些瓜看上去好好吃的样子!
神迹,求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