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3 章 地理历史农业11(1/2)
气候叠加战争让华夏变得分裂、动荡不安,天灾人祸下让农业轻则减产歉收,重则颗粒无收形成饥荒。
在恶劣的大环境下,乱序世界不断压缩自耕农生存空间,让民众不得不依附阀士族、地方豪强,以及少数民族酋帅】
一席话说得天下心有戚戚,庆幸自己活在太平之下,还能安生过日子。
只有魏晋南北朝等君臣疯狂自辩:“咱们过得没那么差,真的!”
天寒但天象总有晴天的时候,否则连续几百年的无阳寒冷,他们早就灭族了好吗?
神迹你少污蔑咱们!咱们活得没那么辛苦!
广大农奴:呵呵!
【北方门阀建坞堡抗敌,南方庄园地主广修高墙,至于不能依附大家族的普通民众、微小庶族...只能裸行草食,流亡他乡,一个惨字不道不尽他们的血泪。
到南北朝对立时,民众生活更加惨烈,北朝好歹有均田制维系自耕农利益。
南朝几乎成了农奴社会,依附大家族的农人生死婚嫁皆不得自由。
这时期的依附者统称为贱民,他们都是:佃客、僮客、部曲、奴客、厮养、奴婢、屯田土家、百工户、杂户、牧户、牧子等等。
整个社会士庶良贱阶级分明,各阶跟各阶玩,想要跨越阶级难如登天】
徘徊在政治边缘的寒门士子闻言大哭:他们早已记不清为入仕途受过多少磨难,如今年过半百而在野田无望面见天颜。
他们苦啊!他们不服,神仙在上,求指点他们一条生路!
【过量的依附者撑起农、林、牧、副、渔、工、商各方经济,门阀豪族们能闲时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悠然然地池沼鱼钓,静观秋月。
春税有代耕,园有菜蔬供朝夕之食,庄中多余之物则对外出售,坐收市井之利。
这时期是庄园经济的巅峰期,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秦始皇皱眉,又回到西周分封制了?
后人没说分封制,在他看来魏晋南北朝就是弱化版的分封制度。
甚至后世皇帝还不如周天子有权力,至少在西周时周天子对诸侯有绝对号召力,而魏晋皇帝有什么?
哦,后人好像提过‘王与司马共天下’?
谁敢分天下他杀谁!
秦始皇本能地厌恶庄园经济,在他看来庄园经济是国家蟲虫,侵国家而肥自身,更重要的是竟敢侵染皇权,欲分天下,该杀!
天幕叹口气:【如动物演化那般,求生环境越艰难,农业技术就会被迫进化,相比秦汉,魏晋耕种技术已经有了完整体系:耕——耙——耱。
耕:牛耕
秦汉两牛三人,魏晋时期进化到两牛一人,犁式还是以一牛抬杠式。
东晋以后单手拉犁耕地渐普及,到南北朝时一牛
挽拉的犁耕方式成为主流】
虽然天幕没点明,但李世民却看得分明,魏晋的各种农业技术大多流传于各地门阀世家,特别是各类大型引水灌溉器具,如龙骨车、水碓等等。
这些器具不是普通农人能承担得起,他们全部身家凑在一起,够得上的只有牛、驴、马、骡子。
这还是在承平时才能买到的畜力,若换了天下动荡,百姓只有沦为屯田客或是门阀依附者。
想到他行军作战时见到的景象,李世民眼一红叹道:“昔年石崇为宠妾建金谷园,设清泉茂林,果竹百药,金田十顷羊两百口,又备娱目欢心之物,其耗费数百金方成。()”
他心下沉得难受,忍不住握拳叹气:庄内宠妾笑,庄外白骨枯,百姓苦也!
长孙无忌等人一时跟不上他的节奏,难道陛下想动崔、郑等门阀世家?
【耙:用于碎土整地;
多用牛牵引长形耙条(像横着的梳子)来回碎土,南北耙条形状不同,北方耙采用人字形钉齿耙,南方用6齿耙,更适合水耕水耨。
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土块变得细碎疏松,既可除去草木根茬,也能耙除苗间杂草,堪称多用神器。
耱:用于磨碎土块,平整土地。
在土地翻耕后,进一步把土地细碎平整,增强土地防旱保水能力,在播种后还能覆土掩盖。
这套流程一直流传到现在,三大步骤让土地变得细熟,让土地有上虚下实保的湿蓄水能力。
如果要深种,魏晋农人会把石头压在扇形的挞上,让牛牵引使土地压实。
当然这招我们基本不用,因为华夏大地上大多都是熟田,一把锄头足以应付大多农事需求】
天幕贴出现代农人锄头做农活动作,历代人紧张地随着农人动作转动眼球,原来还可以这样...咦?覆土动作跟咱们不同,不知是地理原因才有所不同?
武则天仔细地打量天幕上的农人,慢慢道:“肤色黝黑,但人强健有力,看来后世农人亦生活得很好。?()『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即便是富饶如武周,也不能保证底层人能健壮有力,能做到人人无菜色之面已是尧舜德行。
太平公主挽住她的手璀璨一笑:“今有神迹指点,天下定会在陛下治理下人人吃饱!”
她自幼尊贵,从不关心农事如何,经天幕强制灌耳,她倒明白何为稼穑艰辛,知晓自己平日用食太过,以后当收敛一一,也算积福了。
【在耕种三大步骤上,又根据季节分出:春耕、夏耕和秋耕。
耕种类型上又有初耕、转耕之分。
其中耕种深度又分为:深耕、浅耕。
从翻耕方向分类有:纵耕、横耕、顺耕及逆耕等等】
刘彻一愣:秋耕?他大汉可没这个,快给朕记上,从今起大汉耕田要秋耕。
【基本耕种之后又有中耕,中耕又分为好几类农业技术,哪怕是简单的挥锄头,也分为早锄、勤锄、多锄、细锄。
不同农作物
() 的生长时间,选择不同的耕耘方式,既要壅根培土,又改良土壤物理性状】
天幕叹息:【为了增加一丁点儿收成,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农人,也甘愿更精心地伺候庄稼。
为多增粮食,农人代代总结种植经验,如秋耕要深,春耕要浅,初耕不深地不熟,转(再耕)要浅不动生土等等。
怕子孙遗忘挣饭的手艺,各种农业技术以谚语相传,如锄得十遍地,多得一斗米等等,其目的就是让子孙明白,怎么填饱肚子】
天幕静默几息才补上最后一句:【谚语就是百姓的史书】
神迹一句话砸在历代百姓心上,忍不住低头抹泪,原来他们百姓也有书呢,那些谚语不是粗鄙话,而是他们农人自己说的书。
书啊...坐靠在墙角的闲汉笑笑:“俺一辈子都没摸过书,也有属于自己的书?()”
他摸了摸脸,自言自语道:“没想到俺还是个读书人哩,嘿嘿,俺平日里骂的俗语就是书哩。⒈()⒈『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闲汉试着讲了几句难听谚语,忽地住口,转头说起其他正经谚语。
知了叫,割早稻。知了喊,种豆晚。
小燕来,摧撒秧,小燕去,米汤香。
...
诶,这才对嘛,像读书人说的那什么?
作诗有花有物才美嘛!
他们的百姓书也要写得漂亮才行。
其他农人更是激动,有机灵者想到谚语是史话,那民谣也是史话嘛!
想到这,年轻的农人手舞足蹈地高唱:“高田种小麦,麦麦不成穗,男儿在他乡,那不得憔悴?”
嘿嘿,高地种小麦如同异乡游子,不得安然生长,应该高种粟低种小麦。
旁人见他莫名其妙撒嗓,问他犯什么病了?
年轻的农夫把想法一说,聚在一起的乡亲顿时齐唱起来,这些农歌代代相传从小就会,他们要唱给神迹听,他们是真心信仰神迹,神迹不仅心中有他们,还不赐增农法让他们过得好,他们怎么奉他为神呢?
【土地耕作好,就轮到如何让粮食增产上。
为增加粮食作物收成,农人摸索出农作物混作、套种方式:
如麻子地间散种芜菁,葱地间种胡荽。
又或者桑树下种绿豆,在蚕桑同时又能收获绿豆,一举两得。
不管怎么轮换种物,其主要核心还是增强地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减轻杂草和病虫危害】
记,给朕记下!
秦汉君臣百姓记得特别欢快,其他朝代民众亦是提笔速记。
他们虽有套种法,但凡事总有漏缺嘛,神迹求您讲慢点,我们快写不过来了!
氾胜之把外袍脱下做帛书记载,心中懊恼不已:家中备用竹简早已用完,早知如此他该备上一房子的竹片。
农乃国家根本,万一遗漏神语那岂不是大汉损失!
【当然各种套种下也有翻车案例,如齐民要术就严重警告:大豆地千万不要种麻子,否
() 则只能损地薄收泪两行】
啊?
贾思勰下意识地翻看自己写的齐民要术(),他没写泪两行啊?
难道后朝有人篡改他的书?
【如果地力不好?()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各种肥料难得怎么办?】
天空中出现巨大的四字:绿肥肥田!
看得农家小童一愣,随即踊跃说出答案:“我知道我知道,种绿豆!”
他家每年种麦前都要种绿豆,收完绿豆娘就给他熬绿豆汤,他跟妹妹可爱喝了,呲溜,小童吸了吸鼻子,想喝。
【在稻麦下田前种其他作物,农人摸索出好几套种植方式。
绿肥植物中绿豆最好,随后是小豆、胡麻,五六月种,七八月就犁田开始种谷,秋收时亩收十石】
天幕贴出一组组数字,激得天下人忙抄笔记录。
秦始皇亲自蘸墨记下:先种绿豆(小豆、瓜、麻、大豆等皆可),再种谷,谷丰收后再种大豆或小豆。
接着又迅速写下一组:先种麦,麦收种豆,最后种谷。
看到天幕字迹变淡时,他直接简略记载:
小豆(晚粟或黍)—瓜-粟;
蔓菁(大小麦)-蔓菁-粟;
有此等农技,大秦农业定能丰收,只是...他眉头微皱:大秦没有绿豆。
问题来了,绿豆传到哪了?到西域了吗?他派人前往西域能找到绿豆吗?
【这种肥田效果与蚕粪、熟粪相当。
说到底用豆类肥田,是因豆科植物根系会共生根瘤菌,而根瘤菌有固氮作用】
【这个氮气就是空气中固定氮元素,这也是为什么经常打雷地方,水稻长势很好的原因。
因为雷闪电在大气层活动时,会让空气的部分氮气转化为氮肥,落入土壤和水中,促进当地植物农作物生长。
所以小日子把雷电称为水稻的妻子,一者结合让五谷丰登】
原来是这样?
无数豪强地主立马下令:“快,给老爷把高山良田买下,全买!”
他们激动地戳手来回走动,有天然肥料,不知会丰收多少粮食。
想到神迹面向天下人,心中忍不住埋怨:神迹啊!老爷我给你建庙塑金身,四季祭祀五谷六畜供奉,你悄悄地把农事讲给咱听,可好?”
他们的心声传不到天幕上,房进仍按着自己节奏慢慢介绍:
【耕作系统、地力增长都有突破,粮食长得好不好就要看粮种如何?
为选好种,农人会特意划出一方良田做种田,精心耕种长出粮食后,从中选出穗长、颜色纯度好的良种,脱粒精心收藏,不与杂种混合。
根据粟穗、茎植的不同,其品种亦有不同。
如穗上有毛的作物耐风,不怕鸟雀来食。
粟穗细长的早熟耐旱、不招虫;
粟叶如细长竹叶的作物,晚熟耐水,抗虫能力弱等。
这些品种里有味道好,也有翻车难吃但产
() 量高的,总之仅粟这一大类农作物,培育到北魏末年时就增加了86个品种,粟总达107个品种】
不等人惊呼,天幕就继续扔下炸弹:
【同样水稻也新增24个品种,有半寸长的青芋稻、累子稻。也有两月成熟,香气袭人的蝉鸣稻。
更有连曹丕都为之站台的新城稻,言五里之外就能闻到米香】
天幕好奇:【五里之外闻米香?那得多香?不愧是三曹文学人物,写物放钩子就是厉害,放现在他考语文也能得百分】
曹丕无奈,三曹是什么鬼?‘新城稻上风饮之,五里闻香’是他跟吴质聊天时,顺口说出的夸赞语,没想到后人把这话翻出来做证据。
得...他抬手捂额,他知道人怎么知道洛阳有新稻了,他说的。
你们后人真有耐心。
不过...后人你能不能多讲讲朕在位时的政绩,而不是揪着朕平常语不放,朕想听到有为之君的赞美,而不是朕的闲聊话语。
【当时后世最受欢迎的水稻,不是新城稻蝉鸣稻,而是还没完全进化的白稻】
白稻?
魏晋时期的江南农人面面相觑:“你见过白稻?”
被问的农夫下意识地摇头:“俺没听过啊。”
那神迹说的白稻是啥嘞?
【白稻也叫再生稻,它标志着从南北朝起,华夏农业开始研究双季稻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年两熟稻。
这种高度较低,枝叶稀疏的再生稻,对水、肥、阳光需求比较高,其长处是一茬长两次。
正月种五月收获,收获时只割稻株三分之一部分,然后按惯例施肥灌溉除草,等稻桩上的活性休眠芽再次生长,一月即可抽穗,两月成熟。
唯一缺陷是第一茬比首次产量要低许多,现代再生稻第一茬亩产仅200-300斤,但它省下第一次育秧、播种的环节,节省时间劳力】
亩产200-300斤?相当于上田产量啊!
粮食产量一出,天下沸腾,多好的稻啊,后人怎么能嫌弃呢?
王安石迅速换算,大宋上好良田水稻亩产约为2石(220斤)左右,还是比不上后世粮食,他慢慢地睁大眼望向天幕,后世第一茬粮食能收多少?
【再生稻在宋元时期发展到高峰,为填补再生稻缺陷,现在我们利用芋的无性繁殖模式,在再生稻基础上研究出多年生稻。
像云南大学农学院胡凤益老师团的研究成果,就是利用长雄野生稻基因培育出的多年生水稻,把水稻变韭菜,割了一茬有一茬三茬四茬...一直到十茬才结束生长,最重要的是它产量非常稳定,每茬早稻亩产1200斤,晚稻亩产800斤】
多少?
早稻1200+晚稻800=2000斤?
一年亩产两千斤!
答案浮出的那刻天下人红了眼:多年生水稻到底怎么研究出来的?求天幕指点!
无数意愿滚滚涌向天幕,化为弹
幕从房进眼前飘过:怎么得到多生稻?
啊?房进下意识地张了张嘴,怎么得到多生稻?
花钱买啊!谁那么无聊问白痴问题?
房进撇了撇嘴,把弹幕扔到脑后,语气感叹:【不知谁培育或者发现了再生稻,他是农夫还是官吏?
或者是某个手巧的妇人挑出的良种?
又或者那个小孩偶然发现的宝藏?
可惜史籍无名,再生稻在农书中也只有一句话:南方....有盖下白稻,正月种五月获,获讫,其茎根复生,九月熟。
无论是谁培育出再生稻,他都当得一句国士,为国增粮者,乃当世神农!】
神迹避而不谈的态度让天下人失望不已,秦始皇咬牙下令:“请农家入朝为官,朕愿以国士尊之。”
既然后人不愿讲,那他就寻找大秦的国土,不求一岁收两千收,取半他已满足。
而其他文人遗憾的同时,对后世取名能力非常不满,多生稻多难听的名,如此好稻该叫连绵稻或是福生稻才是?
如此才显得祥瑞,方显天佑华夏!
【粟稻品种虽多,但想应付自秦汉以来的第一个寒冷期,还是比较艰难,为保证生存粮食,黍粟麦麻五谷中,能适应各类气候土地的麦得到广泛推广。
小麦能被人广泛接受的原因,还因石磨样式进化完毕】
天幕话刚落音,空中就出现各种石磨样式,把臂式、转磨式...一眼就让人觉得熟悉,毕竟自家里院里也摆着一个呢。
石匠见了神迹展出的石磨,细细观看后连连拍腿叫好:“对对对,就是这样,上下磨交合配合,才能把料粉碎,好好好。”
旁人打断他:“老石匠,别叫好了,你就说你能不能做吧?”
老石匠把脸一整:“怎么不会?俺跟石头打了半辈子的交道,怎么不会打?”
神都把样式送到眼前了,再不会他几十年的石匠白当了。
“好,俺要一八区石磨。”
“什么八区石磨,这是神磨。”
“对对对,那是神磨,别说错喽。”
【小麦蒸成麦饭很难吃,即使把它碾碎后煮熟,仍是拉嗓子难消化,为了消化它,石磨在一众农具中成功出圈,成为世人磨粉的好帮手。
但好的帮手不是一蹴而成,石磨也经过几代更迭才进化成今天的模样。
战国到西汉时期石磨是枣核齿纹:磨点以凹坑形状为主,这种磨让面粉不能迅速外流,磨眼也容易堵塞。
东汉到三国时期磨面形状全面开花:圆形、菱形凹坑齿纹,和锥点、旋涡辐射纹,以及东汉末年出现的四区、八区斜线纹。
这类行磨点效率比枣核强,但粮食颗粒常滞留凹坑内,磨起来费力不好用。
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