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0 章 地理历史农业8(1/2)
当今天子称汉帝,那他们岂不是正在地震...妇人嘴唇微颤地用神迹语:“我们正处地龙高峰期?”
壮硕的男子喝斥:“别胡思乱想,咱俩从小到大遇见过几次地龙翻身?少自己吓自己。”
“可是...”见她还要说话,男子大手一挥,抢先道:“神迹还说夏末、商初、周初也地龙多呢,各家不也一代代传下来了?”
他强自稳定心神,努力不去想天空中地龙翻身后的恐怖:“后世百姓有政府,咱们也有陛下,这些年陛下免税减赋难道少了?”
见老妻面色慌张无错,男子故作不屑:“怕什么?平时多看家畜,老鼠跑蛇过道,不就提前预警地龙要来?”
察觉到她还是害怕,他把胸口拍得砰砰作响:“你当家的力气大,地龙来了你母子先走,我断后,决不让房子砸到你们。”
妇人柳眉倒竖,伸手在男子腰间狠狠一扭:“你在胡说什么呢?咱们一家人死也要在一起。”
百姓在相互安慰,朝廷在紧急商议如何安民,而天幕则在继续讲述:
【自汶川大地震后,国家开始铺陈地震预警网,监防地震动态】
秦始皇望着眼前不断闪现的地震数据,原来每年真的会发生如此多地震!
天幕上那些看不懂的机械台,眼底燃气强烈的渴望:他想要!
【东汉时期张衡制出地动仪检测地震,我们现在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动态监测次声波,提前预警,为民众争取逃生时间】
情绪刚才稳定的民众一抬头,就见空中有人拿着一方盒,上面显示:地震预警,地震横波预计XX秒到达某区。
当预警声响起后,空中民众开始外逃躲避...历代来不及细观后人亮如白昼的城镇,纷纷瞪大了眼用力记下地震逃生文字。
刘彻忍不前上前几步,将天幕内容念出:在家中如何应对地震?
在公共场所如何应对地震?
被困废墟该如何自救?
“好!”他忍不住握拳叫好,今天幕天下共观,后人说的地震自救小常识天下皆知,后续只需朝廷配合天幕宣告,便能把自救法贯知每一个人。
你们愣着干什么?
快抄啊!朝廷做不出地震预警难道还不会抄吗?
快看,不仅有地龙自救法子,还有滑坡、泥石流方法,快抄下来。
看着天上密密麻麻的自救法,无数君臣松了口气,谢天谢地,天佑我朝。
若无神迹广而告之的自救法,天下不知要生起多少事端。
就在他们拭汗时,天幕又给了他们一个惊喜:
【汶川地震后,各单位和建筑师在勘察震后楼体时发现,在抗震能力上,木结构古建筑要比现代砖混楼房强】
一句话给了历代信心,后世什么都
好,但房子没咱们造得结实,这话可是神迹说的,不信你听。
【为验证古代建筑抗震效果,英国故宫记录片节目组,曾请木匠按照1:5比例复刻故宫模型,对其模拟不同震级,每次地震30秒】
实验过程在历代人眼前缓缓展开,看得百姓好奇不已:皇宫长这样?
原来圣上住这里,好大呀!
从未出过村的老人惊叹:这么的屋得睡多少人呐?
旁人连连点头:“难怪东头赵老头是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剥大葱。”
这么大间屋住那么多人,东西宫的娘娘不得一大早起来干活?
乡民摇摇头:唉,圣上的媳妇也不容易哟!
明
朱棣头上缓缓升起硕大的问号:故宫?那不是朕的紫禁城吗?
玄烨&胤禛&乾隆震怒:谁把朕的紫宸殿改名叫故宫?
帝王之居天下中心,岂能以‘故’为名?
无论明清两代帝王如何震怒,都打扰不到实验进行,4-5级地震来袭时,故宫小幅度晃动,仅墙体砖快开始倒塌,建筑本体无变化。
当7.5级地震来临时,墙体倒塌,斗拱摇晃但主体建筑不倒。
最高级别10级地震发生时,故宫晃动非常厉害,但主体建筑始终屹立不倒。
历代民众张大嘴:哇塞,陛下的屋子这么抗震?
却认故宫主体真无恙后,历代皆人欢呼出声:“陛下屋子厉害,比后人还厉害!”
看咱们房子造得多结实!
李斯想到天幕曾展出的故宫规模,皱眉头道:“后世宫殿不及陛下咸阳宫。”
秦始皇矜持点点头,咸阳宫雄伟壮丽,乃历代大秦国君大朝之地,正应天下紫宫之位,不惧地龙来袭。
刘彻回眸看了眼恢宏的未央宫,满意地点点头,故宫?还没朕的甘泉宫大!
李世民抚掌微微不语,不如看看大唐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
房进不知帝王们的好胜心,抿了抿嘴继续讲着课外话:
【为何古建筑抗震能力强于楼房?
因木结楼由柱脚、半刚才性榫卯节点以及斗栱和屋盖。
1.柱脚:柱子不直接插入地基,而是下连础石,上连接榫卯节点,当地震来临时木柱与础石不断摩擦抵抗地震荷载。
即使地震过大,木柱沿础石滑动也不会轻易断折,导致房屋倒塌。(地震太大肯定塌)
2.榫卯节点:咬合各方建筑的榫卯节点,如同汽车减震器,平衡各方构件,做到墙倒屋不塌的稳定器。
3.斗栱:斗栱由许多构件(枓、昂等)组成,叠落间既有空间又卡口连接,遇上地震时各构件相互挤压变形,消耗地震能量,达到减震目的。
4.屋盖:重量硕大的屋盖有很好的反力作用,保证整体建筑稳定性,增加木柱、斗栱等构件抗滑能力。
以上几个大型构件正好组成多重隔
震效果,虽然木结构受雨水、白蚁等影响,但对抗拉、圧、剪等度影响林比砖石强】
清
望着天幕上故宫模型和楼房模型对比,雷发达(样式雷)满脸嫌弃:后世木匠就这点水平?手艺火候根本不到家!
看看榫边,咬合得不紧实,况且这实验做得也太粗糙!
他一抖官袍下摆,坐到徒弟搬来的凳子上,环视众徒弟,厉声道:“你们要记住,匠师一道,建屋要做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方算出师!”
说着他放柔了语气:“咱们为皇家做事,期责甚大,不能敷衍了事,否则圣上一怒全家大小人头不保,你们明白了吗?”
最后一句厉喝让众徒弟打了个寒颤,忙点头应是,未了长子雷金玉好奇问他:“爹,你对神迹中的楼怎么看?”
雷发达眯起眼睛看了天幕半响,才慢悠悠道:“咱们建房,讲就的是下轻上重,力圧万物,后世楼房如栽树种木,全靠土里基土支撑,大震一来,木断楼倒,你不是看见了?”
【现代建筑师从榫卯中得到灵感,现代也在‘弹性建筑’设计,用分层橡硬钢板组和阻尼器组成隔离体,使建筑结构不与地面直接接触,减缓震动带来的颠簸】
天幕顿了顿语气纠结:【事实上咱们建筑抗震技术领先世界,但新抗震技术应用造价较高,开发商不愿多花钱,反而为省钱造豆腐渣工程。
即使是正常质量的楼房,也难以传世百年,反而是木结构房屋,维护得好可以传世几代,甚至上千年。
如宁波保国寺正殿,便是千前北宋真宗时期所建,还有五台山华光寺等,皆是千年前古建筑】
元
姬老头望着自家刚砌成的新屋,背着手慢摇摇道:“屋架用材,以松柏为上,榆柳次之,杉木又次之。
咱们家家底薄,弄不起松柏买不了榆柳木,只好用石料和杉木建屋,不知道咱们这房子能传几代?”
长子见状笑道:“这有何难?咱们农闲时种点树,待树长了儿孙也有新木换梁,这屋呐,自然能代代相传了。”
经天幕讲述,他们村都决定闲时多种树,为后代子孙积点福气,否则遇到明清那样的灾难,怕是血脉难续。
姬老头满足地点点头:“不错,多种点大树,蓄水。”
姬家父子很认真地为后代谋划,并不知他们的小院是华夏传世最久的民间房屋,共传730年乃当地一景(山西高平市)。
天幕重归正题:【从灾害发生周期便可看出,越到近代灾情爆发越频繁,相应的朝廷救灾制度也由粗糙变得完善。
否则以明清灾害次数配上商周救灾制,人类怕是得团灭】
秦始皇&刘彻&李世民&朱元璋面无表情:后人觉得这话听起来好笑吗?
【救灾制度到明清时期,已近乎完善,各地发生灾害后,由地方官上报受灾情况(时间、地点、具体损失等)
勘灾:灾害发生后
地方官先勘灾上报,再由朝廷派官员前往灾地进行核实,好让朝廷能对灾伤作出恰当的救灾措施。
核实官员回报朝廷后,朝廷进行议论,商定救灾方案,最后救灾。
总的来说灾情发生后由户部统筹,朝廷遣巡抚及巡按御史前往救灾监督。
地方政府的布政司进行救灾,按察司进行监察救灾过程。
同时各县、州、府的救灾机构,根据灾情对黎民百姓进行救助】
朱元璋皱眉,忍不住指出后人失误之处:“这就完了?”
说得太简略了,他大明还有灾伤划分呢!
轻灾分七至五分,重灾分十至八分,根据灾情等级进行救济,重灾赈济,轻灾赈粜。
并且灾民也有等级划分,一等极贫,二等次贫,三等稍贫,不同灾民收到的救济粮也有所不同。
朝廷为救灾所做种种没被广而告之,惹得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