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8 章 番外3(1/2)
李建成脸色也不好看,他还没洗清残害兄弟的嫌疑,就知道最亲近的弟弟也包藏祸心,未来自己缠绵病榻,太子之位也拱手让人,心情十分复杂。
李元吉心中慌乱,努力为自己辩解:“这女人不知是何处来的妖物,她的话如何能当真?儿臣并无悖逆之心啊!”
这话实在太过苍白,此女有如此神通,何必诬陷李元吉一个不成器的王爷?且她前面说过的话,许多都能与现实验证,并无什么大的疏漏。
但李元吉也没有其他办法,只希望能用情打动李渊,李渊耳根子软,吃软不吃硬,又一向疼爱他,说不定能糊弄过去。
李元吉流着眼泪,伏在地上哀声道:“阿耶看着儿臣长大,儿臣是什么样的人您最清楚,儿臣一向孺慕阿耶,怎么可能会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呢?”
李渊似乎有些动容,李元吉心中刚刚升起喜意,就听李渊扬声道:“大理寺卿!”
大理寺卿出列:“下臣在!”
“去查!看齐王有没有豢养私兵。”李渊居高临下,淡漠地看着李元吉,“朕只相信证据。至于你……事情调查清楚之前,你留在武德殿不要出来了。”
李元吉脸色灰败地被侍卫带了出去,众人见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只怕齐王真的养了私兵,这天幕说的都是真的。
李渊又审视地看向李建成,李元吉一向拥护李建成,纵然李建成自己同样被李元吉所伤,也不代表他对逼宫一事毫不知情,许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未可知。
李建成张了张嘴,却不知该如何为自己辩解,只能说一句:“儿臣的确不知情。”
李渊没说信也没说不信,看了李建成好一会儿,最终还是没说什么。
李建成一直是他看好的储君,纵然天幕说李世民和李承乾未来会是好皇帝,他也没有做好换太子的打算,自然要给李建成留些体面。
再看一看吧。
李建成松了一口气。
天幕:[李世民和李承乾在位的几十年,是属于两位千古一帝和大唐的辉煌,是华国历史上耀眼的太阳。纵观世界历史,也没有哪一段能与之相较。在太宗和世宗的统治下,大唐宛如腾飞的巨龙,世界都臣服在它脚下。即便千百年后的今日,仍有无数人为之拜服,远隔时空遥望他们的风采。]
[他们的功绩实在太多,难以一一叙述,这里只列出一些重要的,大家一起感受一下。
音乐突然变得激昂,画面也不断变化。
[武德六年,李承乾先后发明线装书、铅笔、印刷术、改变传统装订、书写和印刷方法,书籍不再是富贵人家才能享用的东西,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为以后的全民读书创造了条件。]
画面是一片田地,一个皮肤黝黑的青年劳作累了,坐在田埂上休息,顺手从竹筐里摸出线装书和铅笔,埋头写写画画。
众人大惊(),?晎???膉?????厐㈠()『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许多人视书籍比金银更重要,世家藏书无数,乱世中也决不肯丢弃,并非多么高风亮节,而是他们清楚,钱财乃身外之物,只要有这些书籍在,世家的根基底蕴就在,他们随时可以卷土重来。如果能降低书籍价格,使其进入寻常百姓之家,那的确是难得的功德。
而且这种书和笔也很方便,很多人(尤其是御史)眼睛都亮了。
李渊也知道这些东西的好处,立刻看向李世民,天幕说是武德六年发明的,不知道现在出现了没有。
李世民面上不动声色,心中也有点茫然,他总觉得天幕所说的承乾和他儿子不太一样,承乾虽然聪明,但似乎没这么多奇思妙想。
但想到儿子平时古灵精怪的样子,李世民又不敢肯定。谨慎地说:“还是先让人记下来吧。”
李渊一想也是,让人取笔墨过来,也不用特意请人,大臣中不乏擅长书画的,自觉坐到桌案边记录起来。
光幕:[同年,始创炕孵法,实现家禽的批量孵化,解决百姓吃肉问题,发明铁锅和炒菜,使华国菜色大幅度丰富,至今仍是世界美食之乡。]
众臣笔下不停,生怕漏下一星半点,尤其是这个炕孵法。
中原与草原不同,百姓吃不起肉的问题一直存在,若能得到解决,百姓日子也能好过一点。
[同年,发明玻璃。]
武德君臣不知道玻璃是什么,天幕适时展示明亮的落地窗、眼镜和琳琅满目的玻璃制品,让众人两眼放光。
自然也有人不以为意,认为不过是奇技淫巧,不值得作为一项功绩。
不过不管他们怎么想,都影响不了光幕上女子的声音:[同年,在李承乾和李世民的推动下,太医署正式成立,此后数百年,太医署为华国医疗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成为华人心中的医学胜地。]
众人听得都有点麻了,从来不知道一年可以这么漫长,李承乾一个小娃娃,怎么在一年之内做出这么多大事的?
众人看李世民的目光十分复杂,既敬佩,又羡慕,还有一点怀疑。
——这些该不会是李世民弄出来给李承乾造势的吧?
虽然可能性很小,按照李世民的处境,要造势也该先给他自己造势才对嘛。
好在接下来天幕所说的时间变了:[武德七年,孙思邈在李世民和李承乾的推举下进入太医署,这颗医学史上最璀璨的明珠开始绽放光芒。]
“孙思邈?”做皇帝的都对神医感兴趣,李渊一听就来了精神,扭头问李世民,“你可知道此人?”
“知道。”李世民回答,“此人乃民间有名的神医,儿子为了王妃的病派人去寻,只是暂时还没找到。”
李渊:“多派几个人,找到了带给朕瞧瞧。”
“是!”
光幕:[同年,土豆和棉花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第一批土豆平均亩产两千八百斤,宣告唐朝经济开始腾飞,动辄饿死人和冻死人的时代过去了
() !]
李渊唰地站了起来,目光灼灼看着画面里堆成山的土豆和白花花的棉絮,其他人也惊喜不已,现场一片哗然。
其他的他们可以不在意,这条却不可以。
这可是亩产两千八百斤!
亩产两千八百斤是什么概念呢?这时候粮食亩产最高也就两三百斤,田地差一些,或者耕种不那么精细的,亩产一百来斤也是常有的事。
土豆的产量是他们的几十倍!
如果此事为真,他们的确不必再担心百姓会饿死了。
棉花不知为何物,但瞧着便知是做棉衣用的,能被天幕特意点出,必然极为保暖,至少比普通百姓用的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