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4 章 挽天倾者(1/2)
br> 罪魁祸首,毫无疑问就是又菜又爱玩的皇帝。讽刺的是,罪魁祸首却活到了最后。</br></br> 于是,一双双目光都沉默地望向皇帝所在的中军营帐,某种不安的氛围在蔓延。</br></br> 良久,还是英国公张辅这等老成持重的大臣率先开口:“无论如何,先做好准备,应对瓦剌突袭,绝不能重蹈覆辙……”</br></br> 一群大臣商量好接下来如何撤军,如何应对敌军,没有一个人提出要先请示皇帝,便各自分配好任务,展开了行动。</br></br> ——笑话,还想请示皇帝,是对人间门没有留恋了吗?事实证明,皇帝就是个大坑货!</br></br> 在大同的群臣紧急部署应对瓦剌事宜之时,京师方面也陷入了震动。</br></br> 尽管按时间门来算,如今出征在外的军队还没出事,得知天机后应当不会再踏入同一个坑里,但留守京中的大臣还是第一时间门做出了种种安排,以免万一天子被擒全军覆没依旧发生,而京师这边却全无防备。</br></br> 高悬的水镜之中,惨烈的画面早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丝丝飘荡的云雾。</br></br> 一个个水墨组成的文字在云雾中浮现,最后形成了一首诗——</br></br>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明·于谦]</br></br> 【正统年间门,由于朱祁镇的宠幸,大太监王振一度权倾朝野,不仅天子称他为“先生”,还有不要脸皮的官员以翁父相称。而外官入朝,更是纷纷向王振送礼。有一位官员却与众不同,当别人建议他送礼,他却哈哈一笑:“我只有两袖清风。”】</br></br> 【——这个人的名字叫于谦。】</br></br> 【当他以无比灿烂的姿态名垂青史,“两袖清风”也成了代指官员清廉的成语。】</br></br> 云雾散开,一个小小童子出现在镜中。</br></br>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在他七岁时,曾有僧人断言:“他日救时宰相也。”】</br></br> 【他的偶像是南宋最后的丞相文天祥。】</br></br> 【他的理想是匡扶社稷拯救苍生。】</br></br> 镜中的童子逐渐长大,一幕幕画面闪过。</br></br> 刻苦求学,高中进士,入朝为官。</br></br> 被明宣宗朱瞻基赏识,任职御史。</br></br> 面对投降的叛王朱高煦,声色俱厉,数其数罪,使堂堂藩王伏地战栗,口称万死。</br></br> 出任江西,为数百人平冤昭雪。</br></br> 巡抚河南、山西,遍察民生疾苦,因地制宜请命。于是,缺粮者得粮,水灾处筑堤,干旱之地种树凿井,孤悬塞外的边关也纳入关地,“尽夺镇</br></br> 将私垦田为官屯”。</br></br> 当他被王振陷害贬职,</br></br> 山西、河南上千吏民伏阙上书,</br></br> 周、晋诸王也向朝廷进言,请求留下这位巡抚,最终竟得以复职。</br></br> 【正统十三年,政绩斐然的于谦被调入朝中,任职兵部左侍郎,他本以为接下来便可大展拳脚,实现天下清平的理想,大明天子朱祁镇却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第二年秋天,瓦刺南侵,无论于谦在内的群臣如何反对,朱祁镇非要御驾亲征。】</br></br> 【——自信满满的大明战神出发了。】</br></br> 【从正统十四年七月十六日出发,到八月十五日被俘,仅仅只有一个月而已。】</br></br> 【当初有多自信,如今就有多狼狈。】</br></br> 【两日后,消息传到京师,京师大震!】</br></br> 【此时,京中精锐都被带走,早已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br></br
> 【由于朱祁镇之子年幼而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召群臣商议该怎么办,群臣都慌了手脚,侍讲徐珵站出来主张天命转移,应当南迁!】</br></br> 水镜之中,映出一方乱哄哄的朝堂。</br></br> 随着徐珵的提议一出,朝堂上顿时更乱了,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意见不一。</br></br> 直到于谦突然踏出一步,厉声喝斥:“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br></br> 一切的杂音顿时全都消失了。</br></br> 【此时,于谦一锤定音,统一了朝堂的声音。】</br></br> 【稳定朝臣之心,确定与瓦剌战斗到底的大方针之后,于谦便迅速行动起来。】</br></br> 【一、请郕王召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北京诸府运粮军,悉数赴京。于谦也被升为兵部尚书,火速上任的他很快便得上下倚重,吏部尚书都心服口服称“国家正赖公耳”!】</br></br> 【二、请立郕王朱祁钰为天子。】</br></br> 【三、招募民兵,加以训练。修缮兵甲,运通州积粮于京师,无私推举才能出众的文臣武将,或出任巡抚,或上任将帅……他尽一切努力做好准备,迎接与瓦刺的决战。】</br></br> 水镜宛如一方平静的湖泊,荡漾开层层涟漪,短短二十天左右,于谦便稳定了上至朝堂百官,下至军民百姓之心,用最高的效率将手头一切资源都统筹起来。</br></br> 无数人的目光都被吸引在于谦的身上。</br></br>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br></br> 唐太宗李世民忍不住击节而叹。</br></br> 他能看出于谦的安排绝不是纸上谈兵。</br></br> 其中之章法,明太祖朱元璋也能看出来。</br></br> 胖揍了燕王一顿的朱元璋冷静下来,双目放光:“大明国运未绝,于谦真忠臣也!”</br></br> 他就喜欢这样清廉又有能力的臣子!</br></br> 两袖清风啊,想不到还有这样的清官!</br></br> 朱元璋的表情看上去简直恨不得此人就在他自己的手下,然后压榨对方天天007。</br></br> 然而,他的表情很快化作了嫌弃。</br></br> 只因水镜之中出现了另一个人。</br></br> 涟漪散开,水镜被从中一分为二。</br></br> 左边的画面里,是朱祁钰、于谦等人在没日没夜谋划,齐心协力准备与瓦剌作战。</br></br> 右边的画面里,是沦为俘虏的朱祁镇。</br></br> 一行行记录在右边的镜中出现——</br></br> 【八月十六日,朱祁镇发旨向京中讨要“珍珠六托九龙段子蟒龙金二百两银四百两”,犒劳也先;不久后,其妻其母从宫中运了几车财物送往瓦剌,只为保住这个废物。】</br></br> 【八月十七日,他随瓦剌大军到宣府城下,令守将杨洪等人接他入城。全然不顾瓦剌大军在外,一旦开门,城中百姓将会面临何等悲惨境遇。守将只好托辞今日已晚不好开门,又借口杨洪不在城中,拒之于门外。】</br>&am-->>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