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2 章 第二次(2/2)
别的人自不必说,秦始皇作为一个灭六国一统天下的皇帝,他本以为自己的功劳和疆域已然是上古之君无人可及。天下就那么大了。结果却被告知,他见识太少了,国外之国,数之不胜,他要是觉得一个匈奴已然是他的外敌,那他可得再加把劲了。
当然,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他们已经知道国外有国,而他们不应该停下脚步是吧,免得让人觉得他们眼光不够长远。
【张骞一去十三年,对于汉武帝来说,他本已经对张骞不再抱有任何希望,却没有想到张骞会回来。此时对于张骞的忠诚,汉武帝没有任何怀疑。而大汉此时对匈奴的局面和先前也并不一样了,河西走廊已经被大汉收入,匈奴向西北退却,依靠西域诸国的人力、物力,与西汉对抗。得知如此情形的汉武帝怎么可能坐以待毙。】
【元狩四年,汉武帝再任张骞为中郎将,率三百多名随员,携带金币丝帛等财物数千巨万,牛羊万头,第二次出使西域。此行的目的,一是招与匈奴有矛盾的乌孙东归故地,以断匈奴右臂;二是宣扬国威,劝说西域诸国与汉联合,使之成为汉王朝之外臣。张骞到达乌孙时,恰逢乌孙内乱,没有达到劝说乌孙东归的目的。不过,张骞的副使则分别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西汉王朝的政治影响,增强了相互间的了解。张骞一行偕乌孙使者数十人于元鼎二年返抵长安。】
嗯,主要目的没有达成,有所得也算没有白跑一趟。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此后,汉朝和
() 西域各国经常互派使者,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景象。】
【不过,处于西域东端的楼兰、姑师-后称车师仍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他们在匈奴的挑唆下,经常出兵攻杀汉朝使者,劫掠商旅财物,成为汉通往西域的严重障碍。已经尝到贸易互通的甜头,又是大汉一力促成的局面,大汉怎么能容忍别人破坏。为确保西域通道,汉将赵破奴、王恢于元封三年率七百轻骑突袭楼兰,后赵破奴又率军数万击破姑师,并在酒泉至玉门关一线设立亭障,作为供应粮草的驿站和防守的哨所。】
【元鼎二年,先前随张骞至长安的乌孙使者回国,亲眼见证大汉情况的使臣如实向他们的国王报告汉王朝的强盛后,以此增强了乌孙王昆莫对汉王朝的信任。乌孙王昆莫再次派使者到长安,表示愿尚汉公主,为昆弟请求与汉和亲。】
【西汉和乌孙的和亲,先前提到的细君公主为第一位,之后就是解忧公主。这两次和亲,对于巩固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使乌孙成为汉在西方牵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及发展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说到这儿,沈悠长长一叹,【我们不喜于所谓的和亲。联姻总是牺牲,而在我们华夏一般作为和亲牺牲的都是女子,别的都不用说了,在西汉不及于匈奴的几十年里,多少女子和亲匈奴,可她们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每每想起都让人悲痛又心酸。联姻,为国家之利。偏很多人觉得国家兴亡和女子无关,事实上无论是哪个愿意和亲的人,都为家国而舍己。没有一个人的付出应该被人无视。】
类似的话沈悠不是第一次说,每一回提起,她只想为女子们争取和男子们公平对待的机会。
然就是所谓的公平亦难。千难万难。
吕雉抬起头目不转睛的望着天幕,思绪万千。
刘邦捉了捉头显得有些为难,“为我大汉舍身者,我大汉不该连个名字都不给她们留下。”
萧何连同一旁刚好写好求贤令的陈平都一僵,怎么刘邦认为大汉依然需要和匈奴和亲吗?
别告诉他们,刘邦依然想如天幕所说的那样被匈奴困于白登?否则哪里来的和亲之事。
可是,他们心里犯嘀咕,他们敢说出口吗?
倒是吕雉道:“陛下没有想过如何对付匈奴?”
刘邦想都不想的答道:“我们如今有能力对付匈奴?”
“那就要看陛下敢不敢用人了。”吕雉相信此话一出,刘邦必然明白她话中何意。要想对付匈奴,刘邦可能不是对手,不过有人是对手,不知刘邦要不要用,敢不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