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第218章(2/2)
宋恂在屋里看了一会儿热闹就出去找媳妇问,要不要趁着村里搞团购的机会,给家里添置一台电冰箱。
“不要不要。”项小羽摇头,“花那个钱干嘛?电冰箱在咱家没什么用。”
苗玉兰问:“怎么没用呢?天热的时候放点剩菜剩饭多好!”
“我们家三个男的,连菜汤都剩不下,根本就没有剩菜剩饭!”项小羽骄傲道,“他们爷仨都贼能吃!”
贼能吃的爷仨:“……”
这好像不是什么光荣事,你喊那么大声做什么?
*
队里的统计工作做好以后,最常去广东出差的项远洋陪着几个大队干部南下去采购家电了。
社员们都盼着能在过年前看上新电视。
渔业公司这边,不知是谁听说了瑶水村的土豪操作,也想效仿这个办法搞团购。
孙翊将这事报上来的时候,宋恂摇头说:“如果有人想买,就让他们自己组织人手去买。公司不会出面进行集体采购。”
“不少同志都盼着公司能帮忙低价拿到电视机呢。”孙翊也希望单位能搞一次集体采购,家用电器也是有批发价的。
宋恂态度坚决,“家用电器不比粮油肉菜,这是贵重物品,万一出现质量问题,退换货很麻烦。而且这么大一笔款项放在公司容易产生隐患。”
孙翊暗道遗憾,但也知道他所言有理,便将此事放下,转而乐呵呵道:“宋书记,有位记者同志打电话来说想采访您!”
闻言,宋恂的第一反应就是,他媳妇又来搞幺蛾子了。
毕竟去年春节前就搞过突然袭击。
然而,孙翊接下来的话却是:“这位记者是新华社的驻站记者。”
“你让记者同志去采访邬经理吧。”
“记者同志点名想采访您,他说已经看过您发表在报纸上的好几篇文章了,最近咱们公司又得了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他就想面对面跟您谈谈。”孙翊怂恿道,“宋书记,您考虑一下吧,这对咱们公司也是一次宣传啊!”
宋恂在台历上翻了翻,思考片刻后,将采访时间定在了腊月二十五。
……
正式采访这天,宋恂并没有特意打扮,穿着平日里的衬衫毛衣就在办公室接待了记者同志。
这位童记者明显是有备而来的,他针对宋恂的几篇文章谈了几点自己的看法以后,就问起了渔业公司各项改革的进度。
“我们公司实行的是领导体制,人事劳动制度与分配制度的配套改革,目前这套改革基本已经全部完成了,只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根据具体问题,对一些细节进行调整。”宋恂见他感兴趣,便简单介绍了各项改革的特点以及改革中遇到各种问题时的解决办法。
“宋书记,听说省委那边,针对你个人的举报信已经可以装满一个箱子了?”童记者问。
“具体有多少我也不清楚,应该是有一些的吧。”宋恂笑了,“没想到我这点事都传到新华社记者的耳朵里了。”
“我也是无意中听说的,”童记者继续问,“宋书记,这么多的举报信你就不担心么?”
“与其说这些举报信是针对我个人的,不如说他们是在对新的制度表达不满。某些同志的思想还停留在过去,对新事物和新制度的接受能力比较差,需要一定的缓冲时间。”宋恂玩笑道,“听说去年关于我的举报信已经比前年少了,这就说明一些同志已经渐渐认清现实,开始主动适应新制度了。”
童记者轻笑两声又抛出一个问题,“我刚才在楼下听人说,渔业公司给工人们发了两千块的奖金,有这回事么?”
“确实有奖金,但是发给一线技术人员的。今年船厂的一位工程师攻克了一个很关键的技术难题,厂里按照承诺的奖励办法,在年终总结大会上,奖励了他的科研团队两千块。”宋恂向他介绍了公司党委对知识分子的使用办法,又补充道,“工人也有奖金,只不过没有那么高,今年有三个非常优秀的质量控制小组得到了奖金,每个小组八百块。”
童记者对渔业公司的改革细节非常感兴趣,与宋恂谈了一个多小时,所有话题都是围绕改革展开的。
宋恂送对方离开的时候,还有些疑惑,去年的政策持续紧缩,很多企业都放缓了步子,关于改革的报道也比之前少了,童记者可真是个少有的对国企改革感兴趣的记者。
*
接受完采访,宋恂便将这件事放下了。
今年春节,他跟项小羽都要在单位加班,所以他们一家人又没能回省城过年,只好先把两个儿子送去了瑶水村的姥姥家。
虽然爹妈都没能回家吃年夜饭,但这并不影响双胞胎过年的快乐心情。
“姥姥,我妈说八点钟中央台有春节联欢晚会。”吉安嘴里叼着一只大虾,手上熟练地拆着螃蟹。
“那是干啥的?”苗玉兰吃完了年夜饭便组织大家一起包饺子。
“就是看唱歌跳舞的,”延安极力推荐,“听说有好多名人呐,《南海长城》的女主角,还有唱《乡恋》的那个阿姨都会参加。”
听到熟悉的名字,苗玉兰赶紧放下擀面杖问:“唱《乡恋》的那个真的能参加?你二舅天天在家放这首歌,我还想看看她长什么样呢!”
“应该能参加吧,我妈妈说的。”
项远洋对此并不期待,摇头说:“《乡恋》那是靡靡之音,咋可能放到中央台演唱?你还是继续看唱戏的吧。”
苗玉兰不听儿子的,白了他一眼便让外孙帮自己调台。
延安得到姥姥的指示,凑上前将电视频道从省台的戏曲节目转到中央台。
实况转播的晚会正好在此时开始,电视里的主持人正在说拜年的吉利话。
大家并没怎么将这个晚会放在心上,继续一起包饺子说说笑笑。
没过多久却听主持人说,为了让观众欣赏到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电视台在现场安装了四部电话。
供首都的观众点播节目使用。
“哎呦,可以点节目呀?”项大嫂撺掇道,“娘,这个晚会可以点节目,咱们点个《乡恋》呀?”
“人家说的是供首都的观众点播节目。”项远航提醒。
“姥姥,大舅妈,我已经把电话号码记下来了,”吉安小嘴吧嗒吧嗒嘬着螃蟹钳子,“你们要是想点歌,我可以帮你们打电话!”
“对呀,咱们村的电话可以打长途!”延安也按捺不住了,他想点个少林功夫,不知道人家有没有这个节目。
苗玉兰将手在围裙上蹭了蹭,起身挥手说:“走,一年就这一回,反正点节目也不花钱,咱们去试试。”
她端上一碗刚煮好的饺子,带着家里的几个孩子跑去了大队部。
今天是张会计值班,苗玉兰将那碗肉饺子塞给他说:“我给电视台打个电话,你先尝尝我家的饺子!”
“大晚上的,往电视台打啥电话啊?小羽还没回来啊?”张会计吃着饺子随口问。
苗玉兰嘴上含糊答应着,将吉安拉过来,让他赶紧给晚会节目组打电话,点一首《乡恋》!
“现在肯定好多人在打电话,不可能这么容易就打通的!”项远洋对老娘的异想天开也是挺服气的,“还不如回去看电视呢,人家表演什么,咱们就看什么呗!”
苗玉兰瞪他一眼,示意他赶紧闭嘴。
吉安凭着记忆拨通了节目组的电话,可惜前两个号码都占线。
搓了搓手上的细汗,播下第三串数字时,经过一阵漫长的等待,吉安终于听到了对面的声音。
“姥姥,拨通了!给你!”他急忙将话筒递给姥姥。
电话确实被打通了,奈何苗玉兰女士的塑料普通话实在不怎么样,双方沟通得很不顺畅。
延安急得抓耳挠腮,抢过话筒便跟对面说:“阿姨,过年好!我要帮我姥姥点一首《乡恋》,再给我跟哥哥点一个少林功夫,你们有功夫表演吗?”
对面不知说了什么。
延安嗯嗯几声,便一脸欣喜地放下了电话。
“怎么样?怎么样?点上了嘛?”所有人都凑过来问。
“点上了!有武术表演!”延安咧嘴乐。
“哎呀,我是说《乡恋》,”项远洋拉过外甥问,“《乡恋》点上了嘛?”
延安挠挠头说:“好像点上了吧,那个阿姨说,得问问导演。”
第一次打电话在电视上点节目的一家人,各个心情激动,甭管节目点没点上,都小跑着回家看电视去了。
……
宋恂在单位跟值班的职工们一起吃完年夜饭,回到老丈人家的时候,堂屋里格外热闹。
他家的人来疯宋延安正随着电视里的音乐尽情摇摆,丫丫和圆圆也跟着凑热闹,跳着一种不太好形容的古怪舞步。
苗玉兰发现女婿回来了,正想去灶间帮他把饭菜热一热,然而还没起身,她就被吉安一把拉住了胳膊。
“姥姥,姥姥!”吉安指着电视机大喊,“《乡恋》!《乡恋》出来啦!咱们真的点歌成功啦!”
全家人都将注意力放到小小的屏幕上,延安凑近了听,发现果然是自己点的那首歌。
他不由蹦跶到爸爸跟前,对唯一还在状况外的宋书记描述了他们今晚点播节目的全过程。
延安拍了拍自己的胸脯,骄傲地说:“这首歌可是我亲自点的!因为我!全国人民都能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听到这首《乡恋》啦!”
宋恂其实并不想在大过年给儿子泼冷水,但是宋延安今晚实在太能嘚瑟了,于是他语气平静地问:“有没有可能是点播这首歌的人实在太多了,人家电视台才不得不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