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药食同源,要食补!(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138章 药食同源,要食补!

    所谓药膳,就是在食物烹饪过程中,加入一些具备药性药用价值的材料,从而使两者相辅相成,制作出具备较高营养价值的美食。

    若要详细划分,种类多样。

    可以说日常中人们吃到的任何食物,都有药膳类的制作方法。

    无非是看得见药材跟看不见药材的区别。

    比较常见的,像五指毛桃炖鸡汤,可以健脾祛湿;淮山炖猪骨,补脾益肺;赤小豆鲮鱼汤,利尿消肿。

    汤类就是岭南人见得最多的药膳类食物,大部分时候都是用来祛湿,

    祛湿真的是岭南人的一生之敌!

    因为所处地理位置,降水量充沛,又常年酷热,造就了岭南独有的湿热环境,这边人的体质,都或多或少有些问题,时不时需要健脾养胃丶清热解毒。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汤品食补文化,

    所以才有「最怕日日要煲靓汤」的说法。

    这是岭南地域气候决定的,不一定适合外地朋友,有人就不理解为什麽岭南地区的人这麽喜欢喝汤,也是正常的。

    只要在岭南这边待上几年就懂了。

    不想吃药的情况下,喝汤是最好的选择。

    其实食疗也是疗,医食同源嘛。

    唐代着名医药学家孟选在《食疗本草》就已经提出,除十分注意食疗的季节变化外,同时也强调食疗的地区性,对南丶北方的不同饮食习惯,和食用同一食物的不同效果,做了详细的记述。

    因此对岭南人来说,这些汤水,不止是食物那麽简单,而是具备药性的解毒良药。

    『是不是说得太夸张了?」可能有人不信。

    在他们的生活里,从来没出现过湿气丶湿热这类型的问题这是气候水土决定的,只有真正切身体会过才能明白,实践出真知。

    在没有见过广式特色双马尾之前,人们也不信,这世界上会有那麽大只还会飞行扑脸的蟑螂。

    岭南人湿气有多重?

    举个例子。

    陈景乐以前在省城工作那会儿,陪几个外省来的朋友,去医院做过一次理疗。

    其中两个东北的,一个湘南的,加上他一个本地的。

    做的项目就是刮痧丶拔罐。

    四个人里面,陈景乐的湿气最重,其次是湘南那位,最后是两个东北大哥。

    人家东北大哥刮完屁事没事,就一些浅红色印,浑身舒坦。湘南的朋友,由于经常两地跑,后背刮得有点红。

    唯独他整个后背都是黑色。

    这就是地区气候水土造成的体质差异。

    据说因为他惨叫声太大,跟杀猪差不多,还吓跑了两个本来打算做走罐的病人。

    陈景乐本来也不爱喝汤的,他偏信高嘌呤那套。

    后来发现,不喝真不行。

    湿气太重会导致舌苔厚腻丶口腔异味丶四肢乏力丶食欲不振丶小便腥臭丶大便泻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工作跟生活。

    除非定期吃归脾丸丶八珍汤等药物,

    问题是药三分毒,一直吃药,跟高嘌呤又什麽区别?

    喝汤好歹还能图个嘴瘾。

    天天吃药,整得自己像得了某种看似不严重,实则不能痊愈的慢性癌症一样。

    晦气!

    反之隔三差五来一盅祛湿汤,第二天精气神都会好一点。

    这种情况下,试问是喝还是不喝呢?

    看似是选择题,其实没得选。

    不管别人如何评价药膳食补,只要它能治脾虚肾虚,在陈景乐的朋友们眼里,就是好东西。

    况且陈景乐又不需要成为药理专家,甚至都不需要考研。

    他只需要浅显地理清药理知识,学好基础部分,做菜煲汤能用到就行,

    而想煲好一锅药膳汤,做好一道药膳菜,那麽懂基本的药理知识就很重要,起码不能把断肠草当成五指毛桃鸡血藤金银花。

    不然会死人的!

    陈景乐对中药药理的兴趣,得追溯到小时候在小夥伴家,看过一本全彩的《本草纲目》。

    在那个盗版满天飞的年代,一本正版印刷精美的植物百科全书,可以说让他眼前一亮。

    可借他没什麽医学天赋,而且那时候识字不多,读起来很费劲。

    看图倒是看得很过瘾。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