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0107(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泰山封禅本来是在嬴政为皇称帝的第三年才进行, 这辈子嬴政不想浪费时间,所以一开始就带着文武百官去了泰山。

    泰山在华夏历史上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算是权利与实力的象征。

    嬴政进行泰山封禅, 也有安定民心的作用。

    同时, 也可将他自创的, 含有“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意思的皇帝称呼,昭告天下,让天下人都知道他的品行与功德。

    嗯……

    至于老百姓认不认,就不在嬴政在意范围内了。

    他本就只是通知一下而已。

    因为嬴政是华夏有史以来的第一位皇帝, 所以他自称始皇帝,并提前确立了子孙后世的称呼为“秦二世”、“秦三世”, 并将一直往下延续, 有秦王朝可延续千秋万世的含义。

    “朕”本来只是寻常指代自己的称呼,他也想下令确立为帝王专属。

    嬴政就像是圈地盘一样,为了确立自己独一无二的超然地位, 严格制定了属于帝王的方方面面细节, 让人……

    想打人。

    赵馨无语得紧。

    虽然知道这些都是历史上已经发生的行为, 但当这些事实就在自己眼前发生的时候, 她还是觉得心里不适。

    就连泰山封禅在赵馨看来,也是一种铺张浪费且没有实际意义的行为。

    但这时候的百姓迷信。

    已经走过一遭的嬴政心里也没了这方面的执念, 可结合世情考虑,却又觉得必须走一遭。

    这个时代的所有人,包括嬴政的文武百官都觉得,统一天下这样的功绩若是不去泰山封禅, 立碑昭告天下, 就是天大的遗憾一样。

    一直对朝政闭嘴不言的嬴稷, 都在嬴政犹豫的时候,出言支持。

    连带着嬴政其他行为,他也发自内心地赞赏。

    赵馨:“……”

    考虑到这种行为确实对凝聚民心有大作用,她也没再多说。

    -

    泰山封禅之前几个月,提前到达了齐鲁,千里东封泰山。

    没有皇帝手令,任何人不得入内。

    确定周围没有闲杂人等后,嬴政带着文武百官先去了峄山,在山上立碑记叙了大秦历代君王之功业。

    在峄山之行没出意外,也无齐鲁文人跳出来反对之后,嬴政才带着人前往泰山脚下。

    嬴政前世曾经召集了七十多个儒生博士,想要让他们商议确立封禅大典的具体仪式,但最后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儒生们提出,要用蒲草包裹车轮,以免损伤泰山上的草木。

    不仅如此,还提议仪式一切从简。

    嬴政当时正是自信心最膨胀的时候,恨不得让所有人知道他的功劳与威望。

    儒生们的提议显然与他期望不符。

    然后,嬴政就将人赶走了,自己带着文武大臣前往泰山封禅。

    泰山封禅分两步,上山行“封礼”,登上山顶后“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下山为“禅礼”,“禅于梁父”。

    秦国一直与其余六国割裂,被他们视为蛮夷之地,在儒生们被赶走后,具体细节也难得知。

    所以嬴政前世的禅礼,是直接采用的秦国在雍城祭祀天帝的流程。

    而且整个过程都封藏起来,秘而不宣。

    有人说这种秘而不宣的行为是秦始皇自卑的表现。

    嬴政当时是何心情已不得而知,他也不可能再将当时的心情告诉赵馨,但重活一世,嬴政就变得坦荡多了。

    有前世之鉴在,嬴政一开始就没有召集齐鲁儒生。

    整个流程除了时间不同,其他就如前世一般,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了。

    不过在上山之前,嬴政仍是小心谨慎,找来当地老农勘测了一下天气。

    虽然泰山之上风云变幻不可预料,但他仍想要有个保险。

    毕竟他前世封禅之后下山遇上了雨天,明明雨不大,却被那群儒生夸大为暴雨天气。

    泰山天气变幻莫测,阴雨天都是寻常,可雷雨就不正常了。

    嬴政也因此被儒生嘲讽,甚至造谣没能举行封禅大典。

    等到大秦灭亡之后,这群儒生更是借题发挥,将他全盘功绩都否定之后,连他先祖的功劳也被造谣抹黑。

    虽然对那群儒生百般看不上,但他仍旧希望整个过程是完美无缺的,也不希望自己的先祖因自己的疏忽而被那群儒生全盘否定功绩。

    不过等到嬴政从泰山下来之后,并未再让文武百官隐瞒自己的禅礼过程。

    他显然已经对此坦然接受,对那群儒生也无半点在意了。

    也是天公作美,这次封禅大典没有发生半点儿意外,天朗气清,阳光也如金光一般倾泻而下,让人恍若看到了奇景,心生敬畏。

    那群儒生就算想要颠倒黑白,也没有发挥的余地了。

    泰山封禅顺利举行,嬴政紧跟着就颁布了许多圣旨法令——

    如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如确立官话,大赦天下,免除税赋三年;如教育免费,立国徽国旗,大力发展科学知识……

    一部分是嬴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