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你不是欺负老实人吗?(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583章 你不是欺负老实人吗?

    苏州督粮署衙门审案流程,跟顺天府通判袁咸安审案一样,还更加娴熟流畅。

    徐阶刚才说过,赵贞吉主持的司法改革,最早的试点,是得王一鹗的支持下,在徐州丶淮安和扬州三府展开的。

    当时扬州和淮安两府官场,因为国朝第一盐政弊案,被洗涤一空,两处衙门大小官吏被抓走大半,只剩下阿猫阿狗几只。

    漕督王一鹗兼巡抚这些州府,重新建立这两地的官府,是他当时的主要工作。

    借着重建当地官府的机会,王一鹗配合赵贞吉,选用可靠人才,试行了司法改革,不断地总结调整,这才有万历元年的全面司法改革。

    看着威风凛凛的项天赐,徐阶突然想起有好事者,对朝中几位阁老做事风格的评价。

    说自己是只说不做,李春芳是少说多做,高拱是先说再做,张居正是边说边做,赵贞吉是先做再说。

    徐阶一时间有些恍惚。

    「啪!」

    一声惊堂木响,徐阶被拉回现实,他听到项天赐吩咐道。

    「带人犯!」

    十四名警员两人押一位,把七位穿号衣囚服的人犯押到堂前,全部跪下。

    三面围廊发出哗的喧闹声,并迅速向庭院蔓延。

    前廊的家眷有哭有喊的,很快被法警镇住了。

    等公堂肃静下来,项天赐继续说道。

    「书记官,开始点名!」

    「是!

    阮仁道,湖北布政司承天府潜江县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曾任隆庆元年南闱同考官」

    南闱舞弊案,包括两位主考官,四位同考官,负责庶务的提调一位,监考官三人,以及负责受卷丶弥封丶对读丶巡绰监门丶搜检怀挟的官员二十七人,还有涉及的名士大儒七十五人,官吏二百五十一人,其他相关人员四五百人,全部被缉拿归案。

    今天会审的是两位主考官丶四位同考官和三位监考官,其馀的案犯另案会审。

    同考官阮仁道是主犯之一。

    七位人犯点名完毕,公诉方以及其它各方没有异议。

    项天赐一拍惊堂木。

    「公诉人当庭提呈公诉文书。」

    公诉人检法主事李梁安起身,开始念道。

    在他的嘴里,一个让大部分围观读书人和百姓们都为之惊愕的内幕,被徐徐揭开。

    江南多名士,这点大家都知道,但他们不大清楚,这些名士大儒是怎麽出现的。

    其实归根结底,这些名士大儒,都跟科试有关联。

    你诗词写得再好,文章做得再妙,没有在科试上证明过自己,文采再好也是昙花一现,或是不服众。

    比如徐渭文采举世闻名,可是因为科试不利,就是不被主流士林承认。

    只有诗词文章做得好,科试又能连连报捷,才能算得是真正的名士大儒。

    这些名士大儒多半是中进士后,在翰林院刷一波名声,又抓住朝堂上发生的某件大事,或者盯着某位权贵大臣,站在道德高地,狠狠弹劾一本,刷一波名声,然后顺势「被贬」回乡。

    载誉而归的他在东南名声更盛,身上功名又没有被褫夺,继续享受优免待遇,生活无忧。

    在书院教书,开文会,出文集,名满海内,在地方江湖上与庙堂上的好友们遥相呼应。

    这些好友会做官,在朝堂上叱咤风云,时不时刷刷名声,在翰林科道等清贵职位上辗转,打熬资历,一步步往上爬。

    唯独一点,不要叫他们去地方操持实务,很容易翻船的。

    于是他们一在庙堂,一在江湖,遥相呼应。

    我在朝堂上大声疾呼,你在地方大造声势,影响国策。

    比如轻徭薄税。百姓乡绅们实在是太苦了,需要缓口气。

    比如严厉海禁。放开海禁,大家都可以海商贸易,那岂不是乱了套!

    以上只是他们分工合作的一部分,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在为国抡才上配合,为大明王朝源源不断地输送可用之才。

    名士大儒们在地方上「教书育人」,发现青年可造之才,大肆为其扬名。张居正当年也得过「江陵神童」的美名,然后县试丶府试丶院试一路过关斩将。

    名士大儒们再三扬名的俊才,三试考官居然不录取他们,是学识平庸不识才?还是嫉能妒才打压人才?

    任何一顶帽子,三试考官都扛不住,只能任由名士大儒们兴风作浪。

    关键是乡试。

    乡试一是考官由礼部选派翰林词臣下来主持,他们本身就是名士大儒,不吃你以前那一套。

    二是名额极其金贵。

    比如南直隶的南闱,每县两三百诸生,大概是十选一,选出三十位生员获得乡试资格。南闱合计有三千多名入考生员,选取一百三十到一百五十位举人,平均三十位生员出一位举人。

    算算这比例有多低,名额多金贵。

    所以名士大儒兴风作浪在乡试不管用,必须朝堂上的好友们出面。

    暗地里大家坐下来好好协商,这一科伱们这一脉人丁兴旺,可以多录几位,下一科就该补给我们了。

    要是不讲规矩,那大家都没得玩了。

    这时考官们有话说了,你们把名额定下来,好处都分了,我们呢?

    我们在京师清苦了好几年,终于盼到有外放的机会,准备把前几年的亏空好好补一补,你们总不能让我白欢喜一场吗?

    当然不会亏待这些功臣考官们。

    回报的方法有很多。

    一是拜房师丶座师,中试的举人给阅卷的考官送上一份拜师礼,感谢他有慧眼,在数千试卷中把自己那份给圈点出来。

    二是出文集。乡试考官们都是有些才华的,平日里都有写些文章诗词。

    当地缙绅仰慕才华,主动请求给考官整理文章诗词,再把他们的上疏也一并整理出来,编成文集,请数位名士做序,然后刊印发行。

    即得名。

    你看这位考官的诗词文章写得多好,诸位名士大儒都交口称赞。

    你再看这位考官的上疏写得多好,忧国忧民,真是好官啊。还得利。

    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