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运粮(1/2)
李承乾与徐孝德打量着眼前的大沙盘,整片关中以长安为核心,四周村县林立。
「关中的繁荣并不是来自长安,而是来自关中的这些村县,没有村县独留长安城,关中是繁荣不了的。」
在徐孝德看来近年来,关中修了不少村县,这些村县都快将长安城给包围了,村县是关中的富裕由来,也是长安的根基,这些年来由各县发展的作坊,给关中繁荣的确带来了巨大的助力。
「陛下,今年给各县又派出去不少人手,修建各县通往长安的驰道。」
李承乾颔首道:「平日里你多费心,多看看进度。」
「喏。」
「让少府监将这个沙盘制成拼图,送给父皇。」
几个内侍搬起沙盘,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生怕坏了沙盘上的一个个积木。
当殿内安静下来,李承乾饮下一口茶水,目光看着奏章,面对国事的时候神志很快就恢复了理性,看清楚眼前的现实的问题,当初的大唐基层是十分空虚的。
这就导致了中枢强大,基层虚弱,且地方治理有所失衡。
现在的朝堂中枢依旧是强大的,同时补足基层人手不足的短板。
就如眼前奏章,于志宁身为兵部尚书主持辽东的粮食运输,运输过程是否执行高效,也恰恰在考验地方的基层能力。
哪怕大方向是好的,可执行过程中细碎,那也都是空谈。
因此,李承乾颔首道:「让上官仪来一趟。」
陛下的话语声落下,又有人离开去传话。
半刻时辰之后,上官仪脚步匆匆走入殿内。
李承乾合上手中的奏章,道:「近来御史台的诸多事,可还顺利?」
上官仪回道:「纠正朝野之风尚可,只是在军中还有不少矛盾。」
「朕都知道。」李承乾站起身,将奏章放在了一旁的书架,又吩咐道:「派出御史从洛阳沿着运河上游查探,看看粮食从辽东运送下来,过程中是否顺利。」
「喏。」
李承乾又道:「过程中不用参与,只是旁观就好。」
上官仪心中会意,神色凛然再一次行礼,道:「臣领命。」
吩咐完这些事,李承乾一个人站在殿前,感受着入秋后的关中,空气中带着的丝丝凉意。
司农寺平日里的官吏是很少的,郭骆驼是一个很重实事的司农寺卿,他将众多司农寺的官吏都派往各地,那些官吏会在中原各地查访各类作物的情况。
现在关中气候很适宜种麦子,这也是司农寺得出的结论,以至于关中与河北多数都是以种麦子为主。
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人们开始庆贺丰收。
这一天很多人家都是做甑糕,也会有人们进行祭祀。
这个时候的关中是最热闹的,李承乾与郭骆驼,还有英公走在乡野间,看到了人们宰杀牲畜正在欢庆。
「有人说朕所治的社稷有贞观之风,可朕怎麽想都不觉得像贞观一朝,现在也没有像当年这麽大的规模的战争了。」
郭骆驼道:「人们有了充足的粮食就不会想着打仗了。」
李承乾想过,如果关中的几百万人口能够搭建起一个简单的工业模型,关中的财力与生产力足够支撑李唐两百年了,况且现在的关中正在往这个方向走着。
哪怕河北辽东再一次凋零,只要关中的根基还在,也不惧怕中原各地的抗衡。
关中几百万人口,独挑大梁就够了。
再者说现在的父皇还没有成为先帝。
李承乾从一旁的内侍手中接过旨意,递给他道:「郭寺卿,听闻你是丰乐乡人,朕听闻那个村子人口不多,但朕愿将丰乐更名为丰乐县,赐丰乐县县公。」
闻言,郭骆驼忙行礼道:「臣谢陛下。」
李承乾又道:「再赐殿中侍御史,如有奏报可以在朝堂上直接递交。」
「喏。」
郭骆驼惶恐地站在边上。
李承乾抬首道:「种地是要与天时地利做打算的,朕还要凭藉你的才能治理社稷,伱依旧任职司农寺卿。」
郭骆驼的神色终于轻松了许多,道:「臣只会种地。」
看到远处人家的用香火只能祭祀着,这是人们在秋季里庆贺丰收的节日。
李承乾很喜欢这种景色,又道:「也好,凌烟阁的功臣无关官职高低。」
郭骆驼是很简单的人,他不像许敬宗那样有着复杂的心思,也有着上进心。
郭骆驼是一个没有强烈上进心的人,他说他只会种地,简单到一心种地。
这个时节的风还是很乾燥的。
吹得孩子们的脸颊通红,田地里还有几个孩子一起骑在一头牛的背上。
李承乾这才想起来,人们用来耕地的牛,也比以往更多了。
当秋日里,人们还在庆贺丰收,这位皇帝在夕阳下回到了长安城。
郭骆驼手中拿着旨意,目送着陛下,这一次的封赐没有在朝中宣读,而是直接给了旨意。
本来,郭骆驼也不想自己太过受人瞩目,这样其实很好,陛下有识人之明,郭骆驼心中感激,再一次行礼。
若是在朝中宣读旨意,并且让所有人都知道,郭骆驼心中反而会觉得不好受。
眼看着远方的太阳就要沉入视野尽头的地平线,郭骆驼也带着旨意回了家。
关中秋季度过了乾燥的几天,今年的秋雨比往年来得更晚,秋雨欲来风满楼,秋风吹过皇宫宫殿各处静谧的过道,一场雨水随风落下。
小鹊儿伸出手掌,接住一些从屋顶落下的雨水,这位小公主抬首问道:「今年的雨水好凉呀。」
侍女问道:「公主殿下,往年的秋雨不凉吗?」
小鹊儿摇头道:「去年的秋雨就没有这麽凉。」
这孩子的记性尤其好,不论是读书还是对各种事物的记忆,虽说没有到过目不忘的地步,简短的文章只要读几遍就能够背诵了。
更不要说她自记事以来总是记得以前的种种琐碎事,宁妃找不到以前的旧物时,她总能第一时间想起来。
可能是十岁不到的孩子,记忆力应该都是极好。
「该写字了。」
听到母妃的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